儿子申请添加我为微信好友?

佛山政法
+订阅

“叮”

看着手机微信里,

儿子发过来的添加好友申请,

陈伯的嘴角忍不住上扬,

眼角却泛起了泪光。

陈伯与儿女曾经一度断绝联系,

甚至对簿公堂,

如今却能重新“互加好友”,

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间回到25年前,陈伯因长期在外经商,与妻子林姨聚少离多,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彼时,两人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均自愿选择跟随母亲生活。因此,双方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三名孩子由林姨直接抚养,房产归林姨所有,陈伯每年支付孩子们抚养费。

期间,因陈伯生意困难,林姨曾申请强制执行,向其索要抚养费。时光荏苒,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林姨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而陈伯却因生意失败负债累累,连村里的分红也被用于偿还债务。他与儿子的关系,更因将儿子投资款亏空而降至冰点,被儿子拒之门外。两个女儿也因陈伯年轻时对家里照料少,加之父母间的矛盾,对他怨气难消。

无处可去的陈伯只能在外租房,在工地打零工维持生计。

老无所依,今年9月,70岁的陈伯一纸状书将三个子女告上了法庭,要求他们承担其2018年至今的房屋租金及水电费,并每月支付赡养费。

案件经前置分流导入到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调解员谈敏仪接手案件后,先是积极与双方沟通,但沟通过程屡屡碰壁。双方虽有调解意愿,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还是要去现场走一趟,说不定能借助属地村居的力量促成调解。”得知该情况后,指导法官卢柱平决定邀请村委、妇联等工作人员,与调解员一同上门家访,寻找调解突破口。

来到陈伯儿子家时,陈伯早早便坐在门口石墩上等着。“我外出打拼也是为了赚钱养家,现在回来,儿子连我的微信都删了,太心寒了......”陈伯抓着法官,一吐心中的苦闷。

说到激动之处,更是朝屋内大喊:“要是明天我再进不了这个家门,我就要砸烂门锁!”听到这,屋内三名子女连忙表示无法与其沟通,并扬言要离开,“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吧!”

由于双方对立情绪明显,“家访小分队”当场决定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调解。

门外,一次入情入理的谈心开始了:

“这次我们上门家访,除了想尽力帮你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更想借此机会化解你与家人的矛盾。”法官与调解员耐心倾听陈伯的诉求与苦衷,并鼓励他改变与子女的沟通方式。

“少动气,更不能动粗,在孙子面前也能留个好印象。”说到孙子,陈伯的眼神顿时柔和起来。见状,法官以改善家人关系为出发点,强调调解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劝导其作出适当让步。

屋里,一场兼顾情理的普法也同步进行中:

“他擅自拿我们的钱去投资,现在还欠着我这笔账呢......”面对翻起了“旧账”的陈伯儿子,妇联工作人员从情和理的角度劝说三名子女:“你们也为人父母,应该懂得其中艰辛吧?将心比心,如果将来孩子对你们不管不顾,你们会是什么感受......”

同时,法官也向他们说明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不因债务而抵消,并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和法律智慧为双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诸多建议。

经过多番释法明理,三名子女最终有所觉悟,一致同意支付赡养费,而陈伯也主动放弃了其他诉讼请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法官提及陈伯因余额不足没有划扣成功的医疗保险时,儿子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支付,并当场绑定了扣费账户。

心结一解,万事解。最后,曾经剑拔弩张的一家人和和气气地在调解协议上签下了名字。陈伯的微信好友列表里,也重新出现了儿子的名字。一场长达25年的家庭纷争,在这次家访中落下了帷幕。

(来源:南海法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