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们要争取稳住学历教育的规模,在招生工作上狠下功夫,从‘人来找我’向‘我去找人’转变。”
“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学校可以综合大专、本科以及中职教务的整体规划,把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统一的统筹调配,合理安排各专业师资力量……”
近日,一场对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阳江开放大学展开,教职工们畅所欲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大讨论”形成合力谋发展
为进一步分析阳江开放大学当前形势,凝聚共识,推动改革,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效益,自今年11月5日起,该校领导班子牵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大讨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学习动员阶段、讨论谋划阶段和研究决策阶段。全体教职工围绕“当前形势怎么看”“高质量发展怎么样”“立足实际怎么干”等话题,重点聚焦学校治理、招生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教学管理、绩效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分析形势,查找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研究谋划改革。
为什么会举办这么一场全覆盖、全员参与的大讨论活动?阳江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陈伟荣道出其中的缘由。他说,学校肩负着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的使命、面临要转型发展的困境,唯有改革才能跟上时代新变化,才能克服转型期的阵痛,才能创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而推动改革需要思想的解放和系统的谋划,组织开展大讨论和深调研旨在推动全校教职工解放思想,汇聚民智,凝聚共识,谋划转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于是,他与校领导班子商议,迅速敲定活动方案。11月5日,阳江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和深调研工作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正式动员部署。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响应上级相关政策,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行动,是谋划应对当前学校面临的挑战,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前期举措。
在大讨论中,学校一边推动思想解放,一边解决实际问题。图为翻新后的文化墙。
“座谈会”集思广益破难题
“在召开专题座谈会前,我们已经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广东开放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对标对表相关政策和同类学校的改革方案,去思考我们学校要改哪里?怎么改?”阳江开放大学一名教师说。
阳江开放大学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网上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但是这种自主式的学习缺乏交互,同时,学习者面对网上数量众多的课程资源,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重点去学习。”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专题讨论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教师代表谭冬柳提出建立一种“引领式”的在线学习,在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做好课程导学,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使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
“建立一套‘考核+绩效’双驱动的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修订完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建立竞争、激励与约束机制,优化绩效工资体系,将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考核指标,并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在中层干部座谈会上,刘月媚建议。
一场场专题座谈会召开,大家纷纷围绕本部门和学校面临的挑战、存在问题、原因及改革意见各抒己见。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办学效益?如何增强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这些都是他们探讨的话题和亟须改革的方向。
阳江开放大学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
在办学模式上谋创新,在管理模式上谋优化,在绩效模式上谋效率。11月5日至今,阳江开放大学已组织开展教师代表、青年人才、民主党派人士和中层干部座谈会4场。制定了《高质量发展改革任务清单》,明确分工,由各科室认领改革任务,校领导跟进落实。
“深调研”精准把脉求突破
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班子以“调查研究谋改革,转型发展创未来”为主题,自10月28日起至今,持续开展高质量发展深调研工作,研究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谋划学校转型发展。
当前,阳江开放大学处于推进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转型发展的起步阶段,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他们深知当前教育教学形势,在深调研的这一个多月以来,学校班子成员形成了见面就谈问题、开会就提建议、会后就抓落实的默契。为更好地学习兄弟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该校班子近期还去了惠州、江门等地考察,就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措施等进行深入交流座谈。
11月14日,阳江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陈伟荣带队到江门开放大学考察交流。
发展依靠广大师生,发展更是为了全体师生。无论是深调研还是大讨论,都是对学校办学的一次全面摸底和梳理,对教职工的一次思想的碰撞。
如今,阳江开放大学高质量大讨论活动和深调研工作有了阶段性的成效,汇总了一批学校存在的问题,梳理出了整改措施,初步形成了“1+N”改革方案,全校上下都在实践中深入思考着如何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大命题。
办学40年来,该校在学校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扎根本土、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阳江市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现在,该校以“职继普”融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朝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提质发展学历教育,扩容发展非学历教育,巩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拓展职业培训、乡村振兴教育”的方向前进。该校将如何进一步深化治理,加快提升教育质量,把学校办成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我们拭目以待。
撰文:巫雅柠 陈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