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在珠海唐家湾镇鸡山村,走出了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他是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新闻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他思想开化,致力留学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为实现“大学梦”和“强国梦”不懈努力。
百年后,在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大学路上,矗立着一座三合院建筑,风格与清华大学图书馆颇为相似,中间的人物雕像静静地注视这片土地,也见证着珠海与清华的不解情缘。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大家,更是唐家人的骄傲。他的名字是:唐国安。
留美归国后创办清华学堂
1858年,唐国安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唐家镇,自幼聪明好学,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入选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成为第二批赴美留学生。
在美国,他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先入读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颠中学,毕业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虽然因为留美政策终止,他被迫中断学业返回中国,但这一段留学生涯给唐国安的人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他教育思想的源泉。
1907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将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唐国安作为外交部官员,积极参与了此事的筹划。在此基础上,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组建了“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留学生赴美学习。唐国安兼任学务处会办,挑起了“庚款留美”事业的重担。
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史家胡同设立考场,公开选拔赴美留学生。唐国安亲自参与选拔工作,从众多考生中挑选出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留学生从国外学成归来,将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现代医学、新思想新制度带回,为中国迈入工业化与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1911年,游美肄业馆定名清华学堂,唐国安被选为清华学堂名誉副会长和通讯委员。他积极参与学堂的建设和管理,为学堂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宣布关闭。在巨大冲击下,学堂管理层纷纷离职,而唐国安坚守岗位、独撑危局。
呕心沥血缔造清华教育事业
1912年4月,游美学务处被撤销,其原有职权划归清华学堂接管,唐国安被任命为正监督;5月1日,以唐国安为学堂监督的清华学堂在关闭5个月后终于复校。他积极筹措资金,扩大校园面积,增设教学设施,使学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年10月,他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
在担任校长期间,唐国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制定教学计划,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清华学校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倡导“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理念,为清华的体育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唐国安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他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会。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后来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3年8月22日,还在任期内的唐国安,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享年53岁。
从唐家湾走出的唐国安,以卓越的领导力和深邃的教育视野,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报效国家的一生。
采写:南方+记者 黄鹤林 吴枫
设计:蔡如意
统筹:黄鹤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