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案例,惠东推动“撂荒地”变致富田

南方+

12月初,惠东梁化万亩良田中,梅菜正蓬勃生长,翠意盎然。预计本月底,这些梅菜便将采摘丰收,为冬日里的梁化镇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景;在乌禽嶂山脚下的宝口镇佐坑村,通过成立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了上千亩撂荒田复耕复种,让水源地的宝口成为了“鱼米之乡”。

近年来,惠东县围绕推动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谁来种”“怎么种”“种什么”问题,深入探索适合本地撂荒地整治的实践路径,推动形成“责任+奖补”“流转+托管”“技术+特色”等有力有效举措,加快盘整撂荒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助力联农带农富农。

2023年以来,惠东县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7169.41亩,并成功入选由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第三批10个“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强化“责任+奖补”

从机制上激励“谁来种”

惠东县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南角,是农业生产大县和粮食主产区,全县拥有农作物播种面积116.3万亩,耕地面积36.33万亩,先后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荣誉。

不过,和珠三角各大城市一样,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惠东县的大片耕地也遭遇到撂荒弃耕的困境。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作物种植地理环境,惠东县可以分为沿江、沿海和山区三大片区,不同片区的撂荒原因也各不相同。

其中,惠东沿海地区时常遭遇台风侵袭、海水倒灌,导致土壤里积聚了过多盐碱成分,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从而弃荒;而惠东山区则面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土地无人耕种、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而导致土地撂荒。

近年来,惠东县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县、镇、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构建工作专班牵头主抓、各镇具体负责落实、各村深入推动实施的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机制,将耕地保护纳入党政同责考评体系,以完善的制度夯实撂荒治理的基础主体责任,夯实推进撂荒耕地“谁来种”的责任基础。

在此过程中,惠东县发挥县镇村三级主导作用,对弃耕撂荒土地的承包人、地块名称、面积、流转或撂荒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厘清撂荒土地面积、位置、耕种现状等;同时,在摸清底数准确把握撂荒地情况的基础上,加大部门协同,持续导入党员活动以及农田水利、社会化服务、土地流转等资源项目赋能撂荒耕地整治工作。

大量实践证实,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垦过程中,良好的政策支持是“基石”。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积极性,让耕田实现长期有人种、有人耕,惠东县还建立激励奖补机制,制定《惠东县2024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实施方案》,对纳入排查登记台账管理的撂荒耕地且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蔬菜、糖料的,给予每亩500元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补助,提高种地主体复耕复种积极性。

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惠东全县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7169.41亩,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9万吨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32%。

用好“技术+特色”

从优势上探索“种什么”

地为粮之本,保障粮食安全,即必须向土地要潜力。在惠东县的东南沿海地区,存在大片盐碱地,这些曾经不被看好的农田,如今经过农业技术部门的助力,通过土壤改良、耐盐新品种农作物种植等方式,一部分盐碱地变成沃土,撂荒土地重新奏起“丰收曲”。

在惠东县铁涌镇的河潭村,就有着一片因海水长期倒灌,形成的盐碱地。“这片土地比较低洼,距离考洲洋又近,常年的台风暴雨导致海水漫灌,被荒废了30多年。”讲起土地撂荒的经过,铁涌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林汉其坦言,曾有人尝试种植作物,但产量难以达到预期,种多少亏多少。

撂荒盐碱地到底能不能种地,又能种什么?这个问题摆到了惠东农业工作者的面前。这几年,惠东县农业农村部门联合省市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先后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土壤采样化验,因地制宜为盐碱地复种找对策,并在土壤改良、土地耕作、种植模式、品种选择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

经过几年的试验试种后,在惠东的盐碱地上,农业科技工作者先后筛选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南桂占”“南新油占2号”水稻、“泰鲜甜2号”甜玉米、西冲莲藕等品种,通过实验筛选适宜种植、抗病性强、能够丰产的良种,为复耕复种和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2024年,在河潭村种植的“南新油占2号”新品种耐盐水稻,在经过丰收测产后,折合单产达到506.6公斤/亩。这样的成绩让农业工作者看到了希望,这也是科技手段为农业生产带来的革新,为解决撂荒盐碱地“种什么”找到了答案。

除了在农业科技上为撂荒地找出路,惠东县还不断在农业“特”字上做文章,通过挖掘和发挥区域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效能,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制定标准化种植规程等,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知名度,推动实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化。

作为惠东传统特色的农业生产大镇,梁化镇地势平坦、耕地广阔,拥有耕地面积约4.3万亩,除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外,梁化镇还盛产梅菜、青枣、火龙果等经济作物。2022年,梁化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然而,因部分耕地的生产条件较差,沟渠水利设施不完善、土质改变、地势低洼容易水淹、边坡地易旱等原因,梁化镇的耕地撂荒现象并不少见。

“减少耕地撂荒发生的关键,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种植产出,让农民种植有收益。”梁化镇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依托有机蔬菜、梅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梁化镇以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产业强镇为牵引,通过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把“撂荒地”变成“菜篮子”,助力农户增产增收,提振种植信心,实现“以种助收、以收促种”的良性循环。

“今年,梁化小禾洞村依托土壤改良技术及微生物菌剂,有效改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动闲置山坡地和撂荒耕地共约100亩复耕复种。”梁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擦亮“越王菜”“特石有机蔬菜”等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提升农户种植意愿,不断扩大富农效应,实现撂荒耕地的长效整治。

突出“流转+托管”

从方式上答好“怎么种”

在乌禽嶂山下,地处深山之中的惠东宝口佐坑村,热闹了起来。这两年,佐坑村根据临近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优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曾经撂荒的农田重新种植上了水稻。每当农忙时节,农田里的农业机械来回作业,依托高品质的水稻种植,重新聚来了人气和财气。

走进佐坑村的“江源大米”加工厂,筛稻机、自动化脱壳碾米机、自动打包机等生产器械一应俱全,工人们不停忙碌,不久前收获的秋季稻米,即将封装对外销售。宝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佐坑村的水稻种植产业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本村大力推动的撂荒地改造,更离不开合作社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

“我们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有效带动宝口、高潭两镇十村约900亩撂荒土地的复耕复种。目前水稻种植累计2000亩,出售大米约15万斤,销售总额100多万元。”宝口镇相关人员说,自2021年以来,该镇通过在佐坑村成立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宝口及周边镇村的农业产业发展。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采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企业”经营模式,佐坑村实现以村集体资金、村民资金、村民土地作价、企业资金和技术入股形式,成立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一条从土地流转到水稻种植、精加工及品牌销售的产业链条。

据悉,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合作社向本村及周边镇村流转、托管撂荒耕地约1550亩,2023年带动佐坑村集体分红年增收16万元,佐坑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年收入20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撂荒地集中起来,向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转移,使得撂荒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加快土地科学流转和集中高效经营,惠东县还引导和打造镇属国企参与土地耕种,由镇属国有企业连片整合碎片化耕地,将村里的撂荒耕地集约起来,与村委会、村民进行合力耕作运营,或连片转租流转第三方企业或种植大户。

比如,在高潭镇采用“镇政府+村集体+镇属国企”模式,将村中闲置耕地通过村经济合作社授权给村委统一流转给镇属国企,由镇属国企进行耕地连片整合、代耕代种。目前,高潭镇向镇属国企流转耕地约7942亩,打造了多个连片耕种地块,推动全镇13个行政村形成“示范田”约1200亩,带动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共增收约30万元。

此外,惠东县还建立了企业认耕认种参与方式,通过组织发动工会力量助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推动建立“工会+相关驻村机构+村委会”对接工作机制,动员号召企业参与撂荒耕地认耕认购工作。

“通过走访对接企业127家,我们已发动企业参与认耕撂荒耕地2675.69亩,有力确保今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并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消费帮扶及认购撂荒耕地农产品约812.1万元。”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社会参与撂荒地整治工作,通过社会合作搭建各方沟通的桥梁,让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让农民参与具体的种植过程,实现“小田变大田”规模化种植,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实现多方共赢,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通讯员 叶衍达

编辑 谢志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