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谢丹阳:再看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新定位

江门来论
+订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这不仅是江门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部分,江门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这座横跨黄茅海的壮丽工程,再加上今年年中开通的深中通道,将显著缩短江门与珠江东岸乃至港澳地区的时空距离,为物流、旅游和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全球经验一再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并不足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真正考验一座城市能力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基础设施释放潜在经济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转型。

越南盖梅港及其相关的盖梅下自由贸易区为江门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参考案例。盖梅港自2009年投入运营以来,凭借接纳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能力,迅速成为胡志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枢纽。2022年,越南政府宣布围绕这一港口建设盖梅下自由贸易区,将其定位为集物流、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经济特区。通过这一规划,越南不仅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还为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案例的关键在于政府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的有机整合,将港口枢纽功能与经济特区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吸引资本、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的集聚。江门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同样可以成为类似的经济催化剂,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背景下,为江门融入国际价值链提供重要桥梁。然而,这需要精心的政策设计和国际化招商策略,否则它可能沦为一座利用率不足的过境设施,错失释放区域经济潜力的机会。

与越南经济模式的产业启示不同,马六甲在文化创新领域的实践为江门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借鉴方向。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马六甲自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不断探索如何将丰厚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现代经济动能。马六甲通过数字化文化保护计划,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成功重现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一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马六甲的旅游吸引力,还带动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江门同样以侨乡文化著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台山的世界文化遗产侨房群和新会的传统陈皮产业。如果能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赋能这些文化资源,将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经济深度结合,江门完全可以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经济双轮驱动的城市发展路径。例如,将侨房群改造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基地,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游客“穿越”回侨房兴建时期的历史现场。同时,将陈皮产业与食品科技相结合,打造“全球华人食品创新中心”,通过功能性食品研发和品牌化运作,将这一传统产业转型为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健康食品。

如果说马六甲的经验展示了文化创新的潜力,比利时根特的治理模式则为江门在创新生态的构建上提供了启发。根特这座仅有26万人口的城市,通过建立“创意公民实验室”,成功将自身打造成欧洲创新治理的标杆。根特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社区为创新实验场,市民既是创新的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创意公民实验室通过组织工作坊、黑客马拉松等活动,鼓励市民、艺术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多元合作,推动社区驱动的创新项目。2018年至2023年间,根特的创新创业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而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其“三螺旋治理模型”:政府、市民和专业机构形成紧密联盟,共同推动城市的发展升级。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江门籍华侨华人遍及全球,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建立“侨创治理联盟”。通过设立侨创基金,支持整合海外华人资源的创新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为海外华人提供创业、教育等便捷服务,从而吸引侨民主动参与江门的发展;并通过组建城市发展委员会,确保重大决策的包容性和前瞻性。这种机制不仅能够激活侨乡资源的潜力,还能塑造江门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创新治理模式。

在产业升级方面,韩国全州的成功实践则为江门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参考。全州作为韩餐文化的发源地,通过引入现代食品科技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升级,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特别是在韩国政府推出“韩餐全球化战略”后,全州的食品企业通过功能性食品开发和现代化包装技术,将传统发酵食品重新定位为健康食品,成功进入全球高端市场领域。2018年至2023年间,韩国泡菜出口额增长了55%,达到1.56亿美元。这一转型的关键在于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和国际市场深度对接,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在这一点上,江门完全可以效仿全州的成功经验,将传统侨乡食品产业升级为全球华人食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独具江门特色的国际化产业品牌。

江门的转型不仅需要产业和文化层面的创新,还必须关注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新西兰惠灵顿的莱尔湾生态修复计划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实现平衡。这一计划通过社区参与和生态技术相结合,不仅恢复了沙丘生态系统,还显著提升了莱尔湾的休闲价值。江门在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中同样需要将生态可持续性放在重要位置,例如通过设立海洋生物保护区或资助沿海社区的生态修复项目,将基础设施建设收益的一部分用于环境补偿。这不仅是对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江门长远发展质量的保障。

黄茅海跨海通道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江门探索自身未来发展路径的契机。但要真正释放这座大桥的潜能,江门必须从越南、马六甲、根特、全州和惠灵顿等地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规划、文化创新、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有机结合。从打造区域性经济特区到激活侨乡文化,从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到塑造创新治理生态,江门需要明确自身的独特定位,并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清晰的竞争优势。这不仅是江门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是中国中小城市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交汇点上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示范。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讲席教授)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