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广东如何铸造“科技护盾”?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广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观察③

高危EB病毒亚型鉴定、致癌机制与靶向干预,中晚期肺癌慢病化管理体系、心肌损伤的机制与心肌保护关键技术……在今年10月公布的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上,广东医疗机构斩获多个奖项,这些成果在取得医学前沿技术突破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落地临床,造福患者。

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离不开高水平的医学科研成果作为支撑。近年来,广东聚力打造医学科技创新高地,“顶天”实现关键技术和创新药械研发突破,“立地”发展互联网+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做大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在广东医疗卫生领域落地见效,为人民生命健康铸造“科技护盾”。

12家医院科技能力进入全国百强

穿上设备,启动开关,蹬脚走路。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的病房里,一名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患者迈出了向前行走的步伐。这套设备是中山三院研发的脑控外骨骼机器人,当患者穿戴上设备,看着屏幕上的动画,通过思考“如何走路”,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广东的医院里,这样“科幻”的医疗场景并不罕见。

前不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成功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开展脑起搏器手术,在患者脑中植入方向性电极。该电极具有方向性刺激和大脑感知功能,将帮助患者改善帕金森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山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金龙表示,医疗技术创新为患者创造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临床医生研究、攻克疾病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为一名帕金森病患者成功开展脑起搏器手术。

近年来,广东不断提升生命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广州实验室里,一项项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首个抗新冠口服单药——来瑞特韦片,短短18个月内就研发完成;首台国产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打破透射电镜100%依赖进口的现状……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智能眼科微创手术机器人”项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肠道共生菌到活体生物药的转化与研制项目……在首届全省优秀医学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上,共33项优秀成果发布,10项成果签约转化,优秀医药成果与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企业精准对接,医疗创新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广东省首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

为推动医药科技协同创新,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试点医院享受高校、科研院所同等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越来越多医疗创新成果从临床出发,到临床落地。数据显示,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2家医院科技能力进入全国百强,8家医院科研转化能力进入全国50强。

让“顶天”新技术更快“落地”惠民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大厅,市民站在一台银白色的人工智能体质辨识机器人设备前,面对屏幕摄像头拍摄几张面部和舌头的照片,再回答5道问题,就会收到一份详细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门诊大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人工智能体质辨识机器人。

“以前中医体质辨识耗时长,现在几分钟就搞定了。”不少使用过这款智能设备的社区老年居民,伸出了大拇指。

在广东多家医院,新技术带来源源不断的数字惠民新服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AI)大健康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52万体检人群的慢性病患病情况,绘制出广东地区居民基础健康画像,发布AI大健康管理“蓝皮书”。

目前,该院正进一步深入探索5G智慧家庭病房应用试点,通过医疗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打造“医疗、康复、心理、膳食、生活、娱乐”一体化服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互联网医院提供的“保健熊”服务,能在线完成儿童生长发育状态、营养摄入情况和孤独症等筛查,帮助家长足不出户监测儿童成长进程。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5G互联网医院,患者不仅能查询检验检查报告、请医生解读报告,还能线上预约肿瘤门诊放疗、化疗处方,减少线下治疗等待时间。

截至目前,广东共打造50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5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不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广东省人民医院5G互联网医院。

让数据“多跑腿”,群众“零跑动”。在粤省事客户端,广东上线“出生一件事”集成化办理系统,实现与新生儿相关的生育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申领等七大事项 “一站式”在线办理。

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广东首批114个检查检验项目实现跨机构跨地市互认共享,覆盖全省全部272家三级医院,并接入部分二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全省县域医共体内检查结果互认共享率达98.76%,检查结果互认率达92.59%。

新技术赋能医疗优化,改造就医流程,使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越来越多患者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打造生物医药外商投资首选地

10月9日,省政府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广东将力争到2027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规上医药工业规模超5000亿元。

进一步加快创新药械挂网交易流程,要求“随报随审”;畅通创新医用耗材收费立项绿色通道,促进创新成果尽快应用到临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广东充分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药械打通到临床的“最后一公里”。

省里出台的政策,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众生药业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谭珍友说。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创新药械入院使用,要求省内公立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审议创新药械入院有关事宜,必要时随时召开。

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键认为,这是能真正推动药品器械进入医院、用在临床的“实招”。“广东的医疗资源和市场规模本来就在全国领先,企业发展的土壤很好,加上政策红利,大家到广东办生物医药企业的热情都很高。

10月21日,广州举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首批创新药械产品目录,多部门解读了广州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

“港澳药械通”政策也是广东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药械监管创新发展、将先进医药技术用于人民健康的生动例证。

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达到45家,实现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全覆盖,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品种79种(药品39种、器械40种),惠及湾区居民近万人次,并进一步吸引全球跨国药械企业关注广东,营造大湾区创新药械集聚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了“从有到优”的蝶变。2023年,广东拥有药品生产企业68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5060家,均居全国第一。

下一步,广东将继续落实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机制,打造生物医药研发创新高地和外商投资首选地,加快激发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

一线案例

检验结果互认,省时省力省钱

“之前到不同的医院看病,每次都要重新做检查才能治疗,现在医生看到我在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不用我重复检查相同项目,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不少医疗费用。”在中山一院内科门诊就诊的黄先生笑着说。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认可检查检验结果,能给患者节约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2021年5月,中山一院完成了门诊病历系统与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的系统对接,目前已在全院525个专科门诊常态化运行,基本实现门诊患者全覆盖。

中山一院医务处副处长肖良成介绍,该院制定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管理办法》,超声、影像、电生理、核医学等检查结果和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学等常规检验结果都在互认范围内。

如今,医生在接诊时能通过系统实时调阅患者在其他医院的检查报告,并对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估。若符合互认标准,患者不需要再重复检查;若不符合互认标准,如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等,医生则会通过已有结果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安排新检查。

在肖良成看来,这一做法解决了患者就医的一大痛点。“过去,患者一家医院做检查,刚出的结果拿到其他医院就不认了。如今,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孤岛’被打破,检查检验结果跨医院、跨层级、跨区域都能智能检索、即时调阅、互认共享。”他说。

统计数据显示,中山一院2024年上半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次数近2万次,节省医疗费用超420万元。

南方+记者 吴雅楠  钟哲


编者按:2023年9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启动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省。这是继去年1月省委、省政府以“1号文”印发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广东卫生健康事业迎来的又一重要机遇。一年多来,广东锚定目标,推出一批重大政策措施,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示范省建设成形起势。为反映建设进展,提炼经验做法,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广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观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辑 钟烜新 何雪峰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