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强:以“侨的力量”讲好新的“中国故事”

南方+

“走过了历史长河的侨乡,现在依然生机勃勃,期待未来我们能够在挖掘新的故事基础上,以‘侨的力量’讲好新的‘中国故事’。”

12月6日,“实践服务‘根魂梦’话语 侨力助推‘百千万工程’”侨村行主题交流会在暨南大学举行。作为专家学者,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受邀出席、发表讲话。

刘义强以“文明交融互鉴视角下的侨乡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围绕“侨乡在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侨乡如何率先实现现代化突破及其启示、文明交融与和谐共生的新体系构建”等问题作主旨发言。

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刘义强 南方+ 叶志文 摄

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刘义强   南方+ 叶志文 摄

侨乡样本:现代化探索的风向与启示

“侨乡,这一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域和地理空间,其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刘义强指出,侨乡在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理论研究却未能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

“在侨乡区域,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相互交融,为时代转型和变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使其能够突破既有框架的束缚。”在探讨中国农耕文明时,刘义强特别强调了以固定土地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他指出,在这种国家形态下,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人民与土地之间的稳定关系,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并不主张人民有过大的流动,因为流动似乎难以治理,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但侨乡却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不同点”。他认为,一个文明在辉煌之后,往往会产生沉积的文明活力上的各种新规范,这些规范可能使文明在面对新冲击时显得迟钝。然而,侨乡却能够作为一个“中间体”,突破既有框架和束缚,为中国文明转型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侨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寻过程中,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引领着中国文明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中山侨村行”这一深入调研活动,走访了诸多侨村,不仅细致入微地挖掘了侨乡深厚的“地方性”文化底蕴,还深刻揭示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这一调研不仅是对侨乡独特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文明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与前瞻。

文明对话:构建和谐共生新秩序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历史阶段,都倾向于采用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式,来化解各方对世界认知的差异,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境界。”

刘义强教授以深刻洞察为基石,提出了构建文明交融与和谐共生新秩序的构想。他着重指出,在未来的学术探索与实践中,侨乡研究应成为一股重要力量,运用中国独特的理论与话语体系,深入阐释全球文明融合的内在逻辑与进程,从而构建起一套系统的“文明融合论”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旨在积极回应并调校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由亨廷顿等学者所倡导的“文明冲突论”范式,为全球文明对话注入新的活力。

“中山侨村行”等项目,通过深入挖掘侨乡和现实发展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人在文明相互交流过程中找到和谐共生的基础的能力。刘义强期待未来能够与更多同仁共同努力,挖掘历史、掌握故事,讲述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和谐共生的故事。他认为,这不仅是中山等华侨人数较多地区的责任,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

他说,“通过文明交融和互鉴,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新的体系,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发展。中山侨村行地区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期待未来能够在挖掘新的故事基础上,以侨的力量讲好新的中国故事。”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林雨萱 南方+记者 苑世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