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全国文明村的砂田镇黄花村紧紧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要求,深入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聚焦人居环境、农房风貌提升、乡村文化生活、文旅产业融合、移风易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发挥生态文化优势,用好用足政策红利,聚焦文化传承、绿美乡村和村集体经济,努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见成效。
村庄清洁在行动,扮靓乡村新环境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重要抓手。黄花村持续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方位全覆盖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并积极推行“门前三包”制度,累计清理106处、拆除30处,约1600平方米,大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群众满意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塑造乡村新面貌
与此同时,黄花村打造了县级“美丽庭院”11户,并筹集资金约5万元,开展绿美植树活动5场,种植树木3000多株,建成“党建林、桑梓林、青年林、巾帼林、民主法治路、观山步道”等主题林共6个,打造了民主法治小公园、象鼻添舌亲子公园、乡风文明长廊、外水口文化公园、原始森林古树公园等5个示范点。
以县直机关联基层共建共管绿美丰顺行动为抓手,黄花村全面推行村庄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建设了6处小公园,打造了5家美丽庭院,广泛动员乡贤和党员捐资30多万元、群众参与200多人次,累计种植1400多株树苗,打造了“法治林”“桑梓林”“青年林”,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长效管护苗木花卉,不断提升“四旁”“五边”绿化美化品质,以实际行动为黄花村增添新绿。
风貌提升在行动,塑造乡村新面貌
农房风貌是扮靓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乡村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黄花村积极开展农房美化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扮靓农村新环境
通过开展“赤膊房”摸排工作,黄花村对“赤膊房”进行摸排造册、实施建设示范项目、加强农房安全整治等多措并举,村庄面貌发生大变化,农房“颜值”实现大提升。通过三线整治,曾经如“蜘蛛网”般杂乱的电线经过整理后变得整齐美观。如今,在黄花村内,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带正逐渐显现,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乡村文化空间营造在行动,打造文化新高地
加强乡村优质文化供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黄花村进一步优化乡村文化空间设施,按照“五有”标准升级改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纳入社工站、便民服务驿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心理综合服务等服务阵地,每月常态化深入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文化文艺、移风易俗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持续丰富村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文化新高地
黄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配备了5个多功能场所、志愿服务队成员24人,近年来积极开展了体育比赛、文艺汇演、大学生义诊、科普小课堂、绿美梅州志愿植树、垃圾分类宣传、“崇文重教,礼赞师恩奖学活动”,不断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在行动,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黄花村依托“教授之乡”特有的文化底蕴,发挥“全国文明村”示范引领,宣扬李国平院士等30多名教授专家的优秀家风家教,弘扬崇文重教之风,挖掘传统耕读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塑造具有黄花特色的文化品牌。
文旅融合
黄花村村中的原始森林生态公园有四百多棵一至三百多年的古树,古树围绕,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主要景物有接满亭、院士石、将军庙、莲花瀑布、龙须瀑布、恩爱路、情侣桥等。秀丽的山水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徒步、郊游,是黄花村的一张靓丽名片。黄花村按照“一轴、二环、三园、四路”设计布局,打造了耕读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两个文化区,与古树群落休闲道、高岗围围龙屋、象山观景台、象鼻添舌亲子公园、水醮墨池等生态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进一步丰富广大游客旅游体验,推动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黄花村是富硒米种植基地,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日照充足、温度适宜,泥土含硒量高,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擦亮“富硒米种植基地”招牌。同时发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优势,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培育富民兴村产业,探索“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借助直播带货、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等多渠道,推销农产品,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留住游客,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村民经营性收入约50多万元。充分利用闲置场所屋顶,累计投入280多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借“光”生财,照亮增收路,2024年黄花村主要依靠山林农田管理费、入股分红和光伏发电等方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多万元。
接下来,黄花村将不断丰富文旅融合发展底蕴,打造文旅融合特色乡村,推进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增量赋能,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
移风易俗深化治理在行动,培育文明新风尚
移风易俗是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有力保障。黄花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建设。
培育文明新风尚
每月农历十五,是黄花村的老人协会活动日,也是“老年课堂”开课日。据了解,黄花村老年课堂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载体,因地制宜打造的老年活动阵地,有效丰富了老年人学习和休闲生活。同时,还积极引导老年群体贡献余热,投身于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反诈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黄花村作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以建设科普村作为推进移风易俗抓手,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宣讲文明实践活动,选树宣传文明家庭、文明户、身边好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群众自觉向先进看齐。近年来,黄花村发动群众自主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同时还开展了反诈禁毒宣传15次、普法活动8次、科普活动6次、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32次,1户家庭荣获梅州市书香家庭、2户丰顺县文明家庭,13户星级文明户。
加强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是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接下来,黄花村将继续按照工作部署要求,聚焦目标任务、紧盯工作实效、强化工作保障,持续推进五大行动,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丰顺文明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