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与解”中点燃强村发展“新引擎”

政经观察
+订阅

编者按:

作为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新模式,强村公司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11月27日,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近两年来,全省各地纷纷成立强村公司,聚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全省多个村(社区)强村公司,探寻广东各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主体、新机制、新路径、新平台,推出“广东强村公司调研观察”系列报道,既聚焦“打通任督二脉”的创新举措、案例,也直击“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难点、痛点,以期为处于“瓶颈期”“困惑期”的强村公司提供参考和借鉴。敬请垂注!


中山曹边村,以“乡创+”为路径推进文旅融合,千年古村焕发蓬勃朝气;东莞武山沙社区,打出“实业+产业+物业”组合拳,“拆迁村”蹚出“好‘钱’程”;江门良西镇,引导全镇9个村(居)组建“共富公司”,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惠州墨园村,创新引入“强村合伙人”,上半年带动村民增收约300万元……

龙潭村航拍。受访者供图

龙潭村航拍。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广东省委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紧抓这一重大机遇,全省各地纷纷成立强村公司,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珠三角多个城市发现,聚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索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批强村公司已进入发展“快车道”“蓄力期”。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不少强村公司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有的陷入“瓶颈期”,有的处于“困惑期”。

作为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强村公司应该如何建?又该怎么干?在“困”与“解”的探索中,一批发展初见成效的强村公司,或许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困:模式单一增收受限

解:系统规划,多元拓展

东莞,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的排头兵,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约占全省(不含深圳)三分之一。通过“出让土地、建厂收租”等方式,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连续多年稳步增长。然而,近年来稳定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收入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路径相对狭窄等难题。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东莞村组两级全年经营总收入310.1亿元,全年出租收入217.7亿元(比当年经营总收入增速低2.4个百分点),占经营总收入70.2%,出租收入仍是增收主力;非出租收入92.4亿元,增长10.3%,占总收入的29.8%。

窥一斑而知全豹,东莞面临的难题,也是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共性问题。“中山强村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业务模式单一、带动作用不足、运营人才不足、独立经营决策能力有待加强等难题。”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有林在受访时透露。“企业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增收渠道有限。”对于广州强村公司的发展现状,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集体经济增速放缓,依赖土地物业出租收入,难题如何破解?东莞市虎门镇武山沙社区用“多元化发展”作答。

武山沙社区安置小区。受访者供图

武山沙社区安置小区。受访者供图

2020年,位于威远岛之北的武山沙社区完成土地“变现”。“多了数亿元闲置资金,但也少了4万平方米集体厂房。没有土地了,我们不能光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武山沙社区党委书记周恩达介绍,除了与央企华润合作成立管理安置房物业项目的公司,社区还开设了主营国内贸易代理的武山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已实现营业额超1.7亿元,为集体经济盈利约500万元。同时,社区还将回购一家产业公司,与央企、国企联手开发武山沙产业园区项目。

通过“实业+产业+物业”的组合拳,如今的武山沙社区,逐步从“一条腿走路”,朝着产业开发型、商贸物流型、服务生产型等领域实现“多条腿走路”。

“老板,来碗豆腐花!”11月7日上午,来自澳洲的华侨旅行团走下大巴,挤在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村大榕树下的小摊旁。另一头,由百年老侨房改造成的窑烤面包店中,座无虚席……

曹边村游客中心。受访者供图

曹边村游客中心。受访者供图

距离东莞武山沙社区约70公里的中山曹边村,用“系统规划+多元链接”,探索破解增收乏力的难题。

“我们看过很多失败案例,村落因缺乏系统规划,业态野蛮生长,同质竞争混乱,我们不想走这个弯路。”曹边股份经济联合社党支部书记、漕边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志国坦言,经过与国企深圳康辉公司约两年“碰撞”,2023年10月,中山市漕边乡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漕边乡创公司”)正式成立。

“我们希望以‘乡创+’为主题,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平台可分为文旅、餐饮、民宿、研学等专业板块,每个板块都会引进专业运营方,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漕边乡创公司副总经理赵滨进一步阐释,在引进项目过程中,公司采用“免租金+辅助装修”的形式,让商户扎根曹边、大胆创业,后期公司再从商家营业额中分成。如此一来,商家就免除了思想负担,也打破了“众人观望”的僵局。

如今,行走在曹边村中,一路可见春红蝴蝶展览馆、曹边乡村驿站、曹边学堂、望风台餐厅、窑烤面包店、左琴右茶、不舍园等文旅新业态,涵盖了展览、研学、民宿等领域。“目前,公司先后已投资500多万元,虽然暂未盈利,但总体风险可控,预计3年可回正。”对于未来,赵滨信心满满。

困:资源薄弱发展受限

解:另辟蹊径,渐入佳境

海浪、海龟、海鸥……走进江门广海镇鲲鹏村,以大海为主题的彩绘遍布村中各处,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蓝色海洋世界。

“鲲鹏村是个纯渔业村,缺少田地、林地等自然资源,且占地面积狭小,难以发展传统产业。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拓展。”江门广海镇鲲鹏村驻村第一书记梁于凯表示。

鲲鹏村水产交易中心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鲲鹏村水产交易中心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受地理区域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目前江门强村公司整体现代化经营水平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亟待增强。”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尽管区位、资源不占优,但鲲鹏村正视短板,将解答思路转向互联网等附加值高、低占地的第三产业。2023年12月,鲲鹏村创建台山市鲲鹏农产品有限公司(下称“鲲鹏公司”)。同月,“电商小铺”开始运作,短短3个月销售额达24万元。乘此东风,鲲鹏公司打造了3000平方米的农村电商直播基地,目前已有3家销售额百万级的电商直播团队进驻。今年3月,鲲鹏公司又与湾区人才岛AI电商产业园签约,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鲲鹏村农村电商发展,线上销售农产品20.9万元,视频播放量213万次,直播间观看人数72万人次。

借力电商突破发展瓶颈,鲲鹏村走出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同样是位于江门的良西镇,面对农村经济较为薄弱的局面,探索创新了“村村抱团”发展模式。

2022年4月,良西镇引导全镇9个村(居)的经济联合社合作,注资120万元参股组建了平市福稻农垦有限公司(下称“福稻公司”),从单一经营走向统一经营,全镇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面积超过1000亩,推动村集体经济整体突破、提质增效。良西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福稻公司春种水稻面积达2500亩,金山芋100亩,实现年收入255万元,收益33万元。

良西镇丰收盛景。受访者供图

良西镇丰收盛景。受访者供图

距离江门不远的广州、肇庆,也同样作出了“村村合作”的探索。

隶属广州从化区‌鳌头镇的乌石、横江、龙潭村,以“越秀风行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和“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两个国家级项目的启动为契机,联合越秀集团创新打造“国企+村公司+合作社+农户+手艺人+社会投资者”模式,成立广州潖江实业有限公司,开设粉面、奶、豆、油制品共四个“前店后厂”,并建立健全了保底分红、专项基金、土地流转等多种利益链,有效拓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

龙潭村。受访者供图

龙潭村。受访者供图

作为新晋的“全国千强镇”,肇庆下茆镇工农旅三产融合发展势头强劲,但该镇下辖的石罗村、蒲洞村、下黄岗村、上茆村,苦于地理位置制约、村集体资产薄弱等原因,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在下茆镇的积极推动下,今年6月7日,石罗村等4村以经济联合社作为股东,共同认缴出资筹建了四会市强村建设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业务形式多样,比如承接民生项目工程、汽车租赁服务、工业园区物业管理等,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四会市下茆镇人大主席曾富荣介绍。

困:能力欠缺思路受限

解:完善制度,引入“外智”

发轫于浙江的强村公司,如今已在广东“遍地开花”。跨过“从无到有”的阶段后,在推动强村公司“从弱到强”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人才支撑,对于全省各地强村公司尤其是处于“腰部”“尾部”位置的广大强村公司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目前,中山大部分强村公司负责人均由村两委、村干部兼任。强村公司是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但懂经营的村两委、村干部还不多,仍需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配强公司决策层。”李有林透露。无独有偶,惠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王国琪坦承,一些强村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并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部分村干部缺乏改革创新思维、经营管理能力有限。

如何作答做好人才支撑的“必答题”?珠三角多个城市的解题方法是完善制度,引入“外智”。

据不完全统计,在最近4个月里,就有多个市、区印发或出台了关于强村公司和职业经理人的文件。如8月8日,广州增城区印发《关于规范和促进强村富民公司有序规范发展的意见(试行)》;9月30日,中山市印发《关于推动成立和发展强村公司的指导意见》;10月10日,《广州市南沙区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公告》公布;10月22日,东莞出台《关于发展强村公司和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指导意见》。

农村职业经理人,常被称呼为“农(乡)村CEO”,不仅是上述4份文件中的热词,更是活跃在农村产业发展舞台上的能人。

广州,作为广东省首批农村职业经理人5个试点城市之一,把农村CEO培育纳入全市“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在花都、从化、增城等区探索开展农村CEO培育与选聘。目前,已有10余名受聘的农村CEO“持证上岗”。此外,还有更多镇街、乡村引进培育的农村CEO,共同活跃在广袤乡村。

梯面镇红山村,是广州花都区的“老牌”网红村。今年1月,在梯面从事旅游项目开发与运营的王庆强成为红山村农村CEO。凭借多年积攒的资源和经验,王庆强为红山村量身定制了多个旅游项目,实现差异化发展。村里算了一笔账,自王庆强任职以来,今年预计将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45万元。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通过强村公司,打造农文旅产业,瞬间走红网络。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通过强村公司,打造农文旅产业,瞬间走红网络。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与红山村聘请农村CEO不同的是,惠州横沥镇墨园村的强村文旅公司,更加强调整村运营和合伙经营,在与运营公司惠州乡野文旅产业有限公司整体规划下,创新探索“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联合运营新模式,招募了强村合伙人8家,将古村文化与国风、国潮、国漫等流行元素和市场属性融合,打造乡村特色IP,进一步丰富乡村运营业态。该模式仅运营半年,便帮助墨园村吸引游客近37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300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收入近35万元。

在中山,农文旅融合平台“Hea中山”则成为培育“乡村文旅CEO”的有力抓手。目前,全市已有近30名“乡村文旅CEO”参加了相关培训,他们大多来自本村推荐的年轻村委工作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已逐渐成为盘活村集体经济的新生力量。中山市印发的《关于推动成立和发展强村公司的指导意见》也指出,强村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按公司法有关规定任免,可聘用职业经理人或引入智库团队合作经营管理,镇街每年需对公司开展绩效考核。

作为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强村公司在“从0到1”和“从1到100”的爬坡过坎中,除面临上述共性问题之外,也一定还会有其他难题与挑战,如何在“困与解”的摸索中前行,在“破与立”的实践中成长,也将考量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的智慧和胆略。

当前,多地强村公司已奏响“强村序曲”。未来,南粤大地上的“强村交响乐”值得期待。

■专家访谈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

强村公司可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对于广东蓬勃兴起的强村公司,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表示,强村公司是“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的新生事物,其对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力、带动农村增收,都产生了积极的扩张效益、放大效益。

首先,实施强村公司这一改革举措,实际上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体现。强村公司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目的是以人为本,让农民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享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

第二,强村公司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实现路径。农民收入有四大来源: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从全国来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75%以上。202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42.2%,经营净收入占34.3%,转移净收入占21.0%,财产净收入占2.5%。“农民的收入,弱就弱在财产净收入。”

在调研中山、佛山南海等珠三角地区,以及上海、浙江等地区时,他发现,农民的财产净收入甚至能达到10%-20%。从这个角度而言,强村公司为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增加农民的财产净收入,找到了新路径。

第三,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强村公司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集体经济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发展成果、改革成果,都会辐射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最后,张红宇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小农’的国家,但‘大国小农’不是我们的永恒。必须靠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去组织农民、带动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发展农民,富裕农民,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基础。最终,实现从‘大国小农’到‘大国大农’的历史性跨越。”

张红宇指出,从更高层面来看,强村公司的意义在于通过推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构建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中国走向“大国大农”的重要基础。

采写:施美 苏芷妍 傅鹏 申红洲 乌天宇 李江萍 施亮 张帆

策划:罗彦军 林焕辉 郑幼智

执行:李江萍 李卓 张会玲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