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以及农业,乃是高州的三张亮丽名片。
教育与医疗能力的持续提升,极大地增强了县城吸引力。近三年,高州县城新增进城农村人口达7万之多,城镇化率提升了5.08个百分点。
经济学中的“用脚投票”理论指出,资本、人才、技术会流向能够提供更加优越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群众以实际行动进行投票,投出的是对高州县域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认可票、满意票。
县域吸引力的显著提升,得益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加力提速,也得益于“双百行动”的帮扶推动。去年8月,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正式启动,中山大学、省农科院与高州结对共建,各项结对共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年多来,中山大学组织33家单位、29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100余名师生奔赴高州开展工作。省农科院实施“一所对一镇”和“1+N产业链专家服务团”支撑模式,安排63批次321人次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协助高州28个镇(街)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校院地三方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双百行动”加速前行,为高州高质量发展赋予智慧、增添动能。
2024年12月6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A01版报道。
注入活力
围绕地方所需发挥院校所能
12月2日至3日,中山大学、省农科院考察组到茂名高州市开展“双百行动”专题调研,召开三方联席会议,聚焦高质高效推进合作共建项目,共商下一步工作方向。
这是三方共建深入推进“双百行动”的深入实践,为高州“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注入新活力。去年8月,高州市与中山大学和省农科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在县域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集体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改革创新等领域加强共建。一年来,中山大学和省农科院积极强化各类资源投入,按照“县域所需、校院所能”原则,在高州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三方联席会议。
中山大学以“起步即提速,开局即争先”的姿态,围绕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强化城乡规划建设服务、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与高州市紧密开展11个合作共建项目,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沉、服务下沉。尤其是发挥医科学科全方位优势,统筹人才、学科优势资源,聚焦高水平医疗科技合作,助推高州县域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会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我们要深刻领悟“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带着信念、责任和感情,“举全校之力、谋长久之功”,高位谋划、一体推进,扎实做好相关工作,努力让“双百行动”产出更多成果,助力高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州农业产业发展,省农科院以科技支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省农科院形成工作清单32项,组建148人的专家服务团对接高州,安排固定的专家联系典型村。纵向上,实施“一所对一镇”全覆盖高州28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一个研究所对接,深入摸清各镇(街)农业技术需求,定期做好技术服务;横向上,根据高州市各主导产业,相应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实现对高州农业主导产业的全覆盖。
省农科院副院长何秀古表示,作为组团参与单位,省农科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按照“双百行动”既定的协议书、工作清单和时间表,细化落实“双百行动”工作方案,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科技支撑工作效率;抓住重点难点,突出目标导向,坚持久久为功,结合高州优势主导产业规模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引领高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人才赋能
家门口享“国家队”医疗服务
今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高州市人民医院的新增支援医院。12月3日,中山大学、省农科院一行到高州市人民医院调研。调研期间,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设立4个名医工作室、1个南丁格尔工作室,并建立“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将进一步有效提升医疗结对共建工作成效。
挂牌活动。
当天还开展大型义诊活动。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骆腾带领肿瘤介入科教授李家平、临床营养科教授方仕、内分泌科博士李海、妇产科博士陈汉青、心血管内科博士郭玥等多学科知名专家,以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呼吸危重症博士生导师成守珍、伤口造口主管护理师刘付明英等护理专家,与高州市人民医院专家强强联手,共同为群众提供健康指导和初步诊断服务。
义诊现场气氛热烈,群众热情高涨。专家们耐心细致地答疑解难,让高州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来自医疗“国家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优质服务。
义诊现场。
“双百行动”之前,高州医院和中山大学的医疗资源多是点对点医院科室层面的互动,去年以来由政府、高校推动,医院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更加紧密。通过中山大学牵线搭桥,连接多家中山附属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重点推进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帮扶需求,培育高端人才,打造品牌专科。
去年底,由中山大学和高州市人民医院联合培养的首位博士后陈海南进站开展心脏病研究。陈海南从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博士毕业之后,乘着“双百行动”东风选择落户高州,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开启心脏病基础研究与治疗的新探索。今年9月,迎来第二位博士后李岱睿进站开展研究,联合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已于2024年秋季学期入学。
2023年8月,中山大学与高州市结对共建。同年9月,中山大学与高州市人民政府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联合挂牌,设立项鹏、方仕、傅剑华、陈明4个医科专家工作站,聚焦肿瘤、干细胞、营养科等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医疗合作,推动高校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在中山大学医疗资源支持下,高州市人民医院建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
自开展结对共建以来,高州市人民医院充分依托中山大学资源优势,以“心脑血管—肿瘤—康复养老”为中轴线,深化学科专科、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建设,赋能高州县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双百行动”驻高州服务队负责人表示,以此次名医工作室的建立为新起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将进一步增进交流合作,后续还将建立更多名医工作室,擦亮高州市医疗名片,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科技支撑
荔枝产业全链条升级增效
高州拥有60万亩荔枝林,郁郁葱葱的荔枝树承载着当地群众的希望,结出一颗颗共富硕果。自结对共建以来,省农科院立足自身农业科技优势,以高州荔枝作为重点科技服务支撑产业,高标准制定科技支撑工作方案,组建专家服务团,引进优质荔枝品种,开展种植全程科技服务。
科技特派员指导荔枝种植。
种质如同种业的芯片,决定着荔枝产业的未来。省农科院深谙此理,派出果树所专家团队深入高州荔枝种植基地,引进优质荔枝品种“仙进奉”,并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在那里,曾经的“黑叶”“白腊”“桂味”等品种,逐渐被品质稳定、口感好、辨识度高、价格高的“仙进奉”所取代。
努力远不止于此。省农科院还推广应用间伐回缩、铺设地膜、无人机飞防等新栽培技术,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大力提升管理效率,节省生产成本,并组织专家定期到高州荔枝基地开展种植全程科技服务。在2023年底、2024年初异常天气的影响下,全省中晚熟优质荔枝品种成花比例低,省农科院果树所科技支撑的高州市荷塘镇“仙进奉”荔枝种植基地,是我省中晚熟优质荔枝品种成花坐果最理想的果园之一。
从种质资源到消费者舌尖这一链条,荔枝保鲜一直是一大难题。省农科院加工研究所勇挑重担,牵头相关院校、企业联合攻关,研发了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逐步攻坚荔枝保鲜难题。
省农科院在高州建成田头“一站式”商品荔枝处理中心。
所谓冻眠锁鲜,就是通过快速冷冻和精准控温,保证冻结时细胞结构完整,从而有效延长保鲜期并保持了荔枝的鲜美口感。解冻后荔枝可维持八九成新鲜度,实现荔枝周年供应和错季销售,提高出口规模,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高州荔枝远销阿联酋。目前,已在高州市益丰公司等企业建立冻眠荔枝生产线,累计生产冻眠荔枝500吨左右,为荔枝产业的保鲜与销售拓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此外,省农科院加工所创新示范应用荔枝采摘就地包装配送的高效保鲜模式,利用多环节保鲜技术,配备自动称重和打包生产线,在高州建成田头“一站式”商品荔枝处理中心,有效解决了荔枝保鲜“最初一公里”技术需求,实现就地销售发货。今年,通过该模式高标准保鲜处理荔枝2000吨,极大提升了荔枝产业的流通效率与市场效益。
省农科院在高州建立首个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示范平台。
不仅如此,省农科院更是集中力量,开展荔枝产地高效加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创制系列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实现了荔枝原汁浓缩汁高效规模化生产。比如,省农科院加工所科技支撑的高州益丰公司研制了荔枝等热带水果精深加工系列产品23款,为王老吉生产“荔小吉”系列荔枝饮料,产品上市首年销售破亿元。同时,专家团队还从“渣、壳、核、花、枝、叶”全方位挖掘荔枝的科学价值,有效地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以科技赋能产业兴、农民富。
一线实践
结对科研项目获“双备案”
走进高州市人民医院干细胞实验室,干细胞相关采集、制备、特性鉴定、冻存、永久保存等相关仪器设备先进齐全,每个工作室都设置有消防通道。难以想象,这是一家县级医院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前沿布局。
2024年1月,中山大学、高州市“双百行动”结对共建项目获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高州市人民医院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和项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实验”同时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审查。高州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县级医院首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县级唯一成功通过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与项目“双备案”的医院。
这是自中山大学携手高州开展结对共建、推动广东省“双百行动”落地落实落细以来,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在中山大学医科专家团队帮扶和指导下,高州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并已进入实质化运行阶段,重点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优势专科。
工作人员进行干细胞传代操作。
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工作流程长、环节多,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监管和审批也极其严格,此次通过备案,标志着高州市人民医院具备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实力。作为一家县级医院成功切入了医疗前沿技术的新赛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探索开创出“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等疾病治疗新模式,为心血管危重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为广大县域群众“足不出县”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保障。
多年来,高州市人民医院一直都很重视干细胞临床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里及其团队,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项鹏教授团队的指导下,一直在做产学研转化,力求有朝一日能在高州实现成果转化服务基层群众。
下一步,中山大学将紧密结合高州医疗所需,制定高水平医疗服务提升方案,定期组织医院院长、专家团队赴当地“把脉问诊”,推动更多高层次专家下沉县域,为当地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效作出更大贡献。
一线亮点
合力打造“无臭猪场”样板
走进高州市荷花镇京基智农生猪养殖项目现场,白色的厂房周围群山绿树环绕,猪舍里采用全自动环控模式。根据不同猪只的生长阶段需求,自动控制风机、水帘、保温等设施,为小猪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让小猪吃好、睡好,养得肥壮、少生病。
即便在猪舍“全屋智能化装修”下,也不可避免会面临畜牧养殖臭气制约行业的发展问题。自开展“双百行动”以来,省农科院携手高州企业多维发力,通过控源、优育、治排等方式一体推进绿色养殖,合力打造“无臭猪场”样板。
深圳京基智农时代股份有限公司高州项目全景。
为破解现有除臭技术和猪场兼容性差的实际问题,针对现有养殖臭气成分复杂、养殖场除臭工艺不成熟、猪场除臭设备易腐蚀等技术问题,省农科院动科所自主选育除臭微生物,通过可灭菌、可饮水添加、可制粒等灵活简便的使用方式,提高生猪的肠道健康,从源头上控制臭气排放。
自2024年3月以来,除臭微生物的应用在高州京基智农养殖基地产生了积极作用:氨气浓度下降60%以上,养殖臭气浓度明显下降;化学除臭剂使用量显著减少,除臭成本减少20%以上;粪污中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储粪池中氨氮浓度下降50%以上。
10月9日,省农科院动科所在京基智农高州公司建立成果示范基地,双方就提升养殖环境质量和降低综合养殖成本方面达成一致合作,催生“双百行动”又一成果。整合了生猪精准营养调控技术,恶臭物内外一体化消减技术以及微生物定向驯化和发酵技术等多项成果落地京基智农公司。
目前,省农科院技术指导京基智农集团建立了30吨饮用水除臭益生菌生产线,推进建设饮用除臭益生菌发酵站项目,将末端除臭益生菌应用于猪场风机口,共同推进绿色养殖。据介绍,通过该除臭技术,养殖场的菌剂使用成本由10元/升降至1元/升,每头猪的菌剂使用费用降低至5元,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省农科院发挥在除臭绿色养殖技术上的优势,先后到高州市4家企业开展畜禽养殖臭气处理调研并组织多场专题培训,多方式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高州市乃至整个广东省养殖业向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畜禽养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撰文:叶洁 通讯员 陈凌 宫晓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