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赛月夜增光!让“中国油画之父”诗兴大发的是什么?| 亲爱的侨乡

粤洋记
+订阅

1869年,一名男孩诞生于广东江门鹤山雅瑶镇陈山村。谁也不会想到,他在16年后会成为第一个出国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人,并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

他,就是李铁夫。

他的家乡是怎样的,是否也有浓浓的文艺气息?跟随本期《亲爱的侨乡》,一起到陈山村感受感受吧!

04:59

龙珠赛月夜增光!让“中国油画之父”诗兴大发的是什么?| 亲爱的侨乡

打卡名片——“东亚画坛巨擘”的故居及画阁 

在鹤山市雅瑶镇陈山村,有一座李铁夫纪念馆“铁夫画阁”,内设李铁夫个人作品、文物和生平事迹专馆。

李铁夫于1869出生于陈山村,原名李玉田,号昭龙,16岁,跟随族叔先后到美国旧金山等地谋生,并在做工之余坚持自习绘画。在国外期间他改名“李铁夫”。

00:23

龙珠赛月夜增光!让“中国油画之父”诗兴大发的是什么?

他先后进入英国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897年至1906年的十年间,他往返于欧美,以卖画和从事印刷设计工作谋生。1912年,他入读美国纽约艺术大学期间还办过个人画展,由此开始受到推崇。1916年,李铁夫被国际画理学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亚洲人进入这个艺术研究机构的第一人。

“我一生钟情两件事:一是革命,一是艺术。”这是晚年李铁夫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李铁夫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更是辛亥革命先驱者之一。他多次将画作出售所得和获奖奖金捐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此外,他还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巨擘”。

李铁夫雕像

李铁夫雕像

直到1946年,李铁夫回到广州,并于当年初春返回故乡鹤山。这是他离家50余年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故乡。1952年6月16日,李铁夫病逝于广州,享年83岁。他临终前将自己的100多幅作品及物品献给国家,现藏于广州美术学院。

打卡名片——陈山香火龙 

李铁夫回到故乡鹤山时,村民舞着香火龙欢迎他。于是他为家乡写下一副对联:“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上联写的是陈山村蟹眼泉美景,下联则描述他亲眼所见的引龙人在秋夜里挥舞“龙珠”逗引香火龙前进的情景。

00:34

龙珠赛月夜增光!让“中国油画之父”诗兴大发的是什么?

每年中秋节左右,陈山村村民就要开始准备舞香火龙。他们将特制的香插在用龙头、龙身和龙尾造型的底座上,点燃香,长约100米的香火龙就开始起龙。在龙珠和鱼灯的引领下,蜿蜒巡游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沿途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陈山村香火龙

陈山村香火龙

陈山香火龙习俗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传承数百年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里舞龙一连三晚,龙身的长度每晚要增加十几米,寓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生意不断变好。每当香火龙遇到过坎、拐弯、腾挪的时候,舞龙的村民均会前后呼应,互相配合,把长龙舞得出神入化。

打卡名片——华侨美食餐厅 

江门是一座“狂飙”出圈的“中国侨都”,用侨文化联结海内外,是530多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侨胞的家。在这里,特色美食更是抓住了海外游子们的胃,如杜阮凉瓜、礼乐腊味、新会陈皮、台山黄鳝饭、鹤山白水角、恩平濑粉等。

00:22

龙珠赛月夜增光!让“中国油画之父”诗兴大发的是什么?

鹤山人任伟滨在陈山村经营餐饮业已经6年。“我们停车场经常停着港澳车辆,还有不少回乡的华侨来吃饭。”任伟滨介绍,近年来陈山村发展铁夫文化和火龙文化,不仅让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好、游玩的地点更多,还带来了更多客流量。来餐厅用餐的游客们通常都会留出几个小时到陈山村逛逛,感受侨乡文化。“吃完饭大家还会买一些我们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带走,把侨乡味道带回家。”他说。

特色美食烧鹅也抓住了海外游子们的胃

特色美食烧鹅也抓住了海外游子们的胃

采写:南方+记者 关喜如意

主持人:南方+记者 关喜如意 陈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 李志康

运营:黄馨影 陈龙彦 冯慧婷 蒋畅

通联:南方+记者 任龙

英文审校:刘灵芝 魏申 黄绮铌

统筹:卢轶 谢苗枫 曾强 祁雷 欧阳妍

策划:王溪勇 曹斯 赵杨 王海军

通讯员:曾秋怡

编辑 辜继漫 谢小梅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