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兴县簕竹镇坚持党建引领,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围绕竹资源,做活“竹”文章,多措并举推动竹笋产业发展。当前,全镇竹笋种植户1620多户,竹笋种植面积达1.4万亩,年产量约1.8万吨,综合产值近6000万元,竹笋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小小“土特产”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强大动能。
多元联动
夯实竹笋产业发展基础
“西牛镇竹笋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学习,对我们簕竹镇有新的启发。”去年以来,簕竹镇领导班子多次率队赴清远英德西牛镇学习竹笋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向先进取经,簕竹镇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135”发展规划(一年开新局,三年大提升,五年产值翻一番),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夯实竹笋产业发展基础。
簕竹镇成立了党小组,把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设到田间地头。镇村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积极引导农民盘活闲置地、撂荒地等土地资源种植竹笋,并通过奖补并行的方式,向笋农发放麻竹苗、有机肥。目前,已发动群众向笋农大户、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多亩,打造出连片竹笋种植示范基地4个。竹笋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笋农大户有30多户。
“看到周围的人种竹笋赚了钱,我也跟着加入了,今年我种植的10多亩竹笋收成还可以!”一位新加入的笋农高兴地说。
早在2017年,簕竹镇就支持引导青年能人黄建东创立云翰勒竹鲜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人脉资源等优势,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新模式,大力发展竹笋加工产业,带动周边群众2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也为簕竹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在两届竹笋产业发展大会暨预制菜产业展览会上,簕竹镇借力侨胞侨商的资源优势,助力簕竹竹笋销向RCEP,进一步扩大簕竹“土特产”的知名度,不起眼的“小竹笋”渐渐变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多点发力
增强竹笋产业发展实力
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竹笋,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当地种植户的“致富宝”。
簕竹镇结合竹笋产业发展规划和各村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竹笋种植计划,稳步推进竹笋种植工作。为提高竹笋种植管理技术水平,邀请科研院校专家、科技特派员、乡技轻骑兵团队开展送技下乡服务,帮助农户学习竹笋种植管理技术,解决产量低难题。2024年,全镇新增竹笋种植面积2000多亩,改造低产低效竹林2000多亩,新增种植竹苗1万多株。
坚持在引才聚智上下功夫,通过“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企业参与”三方协同,推动竹笋企业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佛山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今年上半年,簕竹镇成功引进投资额超500万元的竹缘合作社落户,引导竹缘合作社等竹笋收购商提高竹笋收购价格,笋农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同时,依托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积极开展竹笋产业发展培训交流活动,从选地、育苗、种植管理,到竹笋的粗精加工,再到竹笋的运输销售,专家人才从各个环节帮助农户解决竹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种植水平。
簕竹镇还联合县供销社、县融媒体中心加强品牌推介和产销对接,用好线上、线下资源推广簕竹“土特产”资源。通过竹笋产品展示、开展笋王评比大赛,吸引众多游客参加活动,进一步擦亮簕竹竹笋特色品牌。
跨域融合
激活竹笋产业发展动能
集聚发展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簕竹镇与新兴县河头镇、云城区前锋镇山水相连、文化相融、产业相促,在第二届竹笋产业发展大会暨预制菜产业展览会上,三个镇共同签订了竹笋产业集聚发展协议,谋划提升竹笋产业整体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三个镇将按照‘共建共赢、团结协作、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加快竹笋产业集聚及产业链延伸,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簕竹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三镇正通过整合竹笋产业发展资源,合力打造集规模化种植、现代化加工生产等于一体的竹笋产业发展示范片区,预计5年内该片区竹笋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总体产量达到8万吨,综合产值增长至2.5亿元。
近年来,簕竹镇竹笋产业从“单一模式”向“跨域融合”转变,通过集聚发展、延链发展,持续释放新的动能。在竹笋产业链条开发带动下,2024年全镇竹笋产业综合产值近6000万元,同比增长20%。
与此同时,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引导新兴县云翰食品有限公司等竹笋精深加工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将新鲜的竹笋加工制作成红油笋片、山椒笋丝、山泉水山珍片等预制菜产品,畅销大湾区,远销东南亚各国。
文/图:梁桂婵 簕竹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