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集团:以党建创新促央地合作释放叠加效应
重大项目参建单位多、技术复杂、统筹协调难,如何解?
“央地联合”文化差异大、决策流程更复杂,怎么破?
如何将央地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
日前,笔者了解到,在深圳市国资委党委党建质量提升分类指导“1+4”系列文件和特区建工集团党委指导下,深圳国企深圳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建设集团”)正以深圳市重大基础设施联合体项目——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B塔项目为平台,创新探索“党建引领央地协同,联创央地发展‘三链’”的央地合作新模式,全力释放出央地合作叠加效应。
拥有亚洲最深民用建筑基坑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B塔项目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
党建引领组织联建
构建央地联合“沟通链”
近年来,深圳建设集团先后承建的两大重点项目,均为“央地共建”。
其中,深圳市文化馆新馆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文化交流聚集地,由深圳建设集团与央企上海宝冶集团组建联合体承建。国内民用建筑最深基坑项目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B塔项目则是由深圳建设集团与中建二局组建联合体承建。
深圳建设集团文化馆新馆项目现场
由于项目参建单位多、技术复杂,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统筹协调难、文化差异大等难题。
如何统一工作标准,打破各方沟通壁垒,全力推动市属国企和央企的体制机制融合?
深圳建设集团的答案是——项目甫一启动,就积极协调建设、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成立联合临时党支部,构建起以党员为核心骨干的联合体项目组织架构,并依托“三会一课”搭建起深度交流平台,不断统一思想、探讨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难题。
这一背景下,深圳建设集团先后与深圳市住建局、市建筑工务署、中建二局等党组织开展了多轮联建共建活动,构建起“党建廉建共建,质量安全共管”工作体系,有力推动联合体项目统一目标、统一工作标准。
2022年6月,在深圳市文化馆新馆开工初期,上述机制就助推项目整体招采效率提高了30%,助力项目主体结构提前60天封顶,深圳市文化馆新馆项目临时党支部还获评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授予的“2023年度先进临时党支部”。
党建引领技术研发
融合央地联合“创新链”
沟通效率提升了,央地协同如何增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资料显示,深圳市文化馆新馆项目以高空间、大跨度、大悬挑及异形结构为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B塔因存在大量超长、超厚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也面临众多复杂的技术难题。
深圳建设集团文化馆新馆项目临时党支部“四队”授旗仪式
优化工序、整合资源、提升科创能力,打造“产学研用”科学技术研究平台……为全力啃下“技术硬骨头”,深圳建设集团勇于担当,联动合作单位,以创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党员质量示范队”“党员安全示范队”“党员攻坚小组”,带动引导项目青年员工、关键岗位员工、技术骨干加入队伍,充分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其中,创建的“红旗责任区”,明确了责任区组织架构、责任目标与制度标准,还结合项目攻坚工作、重点课题,积极动员党员“岗区队”带头攻坚质量、安全、BIM等领域重难点课题,并明确任务名称、责任队伍,定期公示任务进展状态及小组队伍评比情况,充分将党建引领融入项目生产、质量管控、智能建造全过程,攻下了很多“难堡垒”。
目前,文化馆新馆项目已获得专利、QC、工法等科技成果30多项;2024年6月,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B塔项目如期完成国内民用建筑最深基坑浇筑施工。
党建引领文化融合
打造央地联合“文化链”
“合作一个项目、建立一方友谊”,是联合体项目秉承的文化理念。
在深圳建设集团积极推动下,联合体还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建设,通过组织“业务+文化”比赛、员工关怀、廉洁建设等活动,加快推动央企与地方国企的思想文化、团队管理的融合,有效解决联合体项目交叉管理、文化差异等问题,打好央地合作“组合拳”。
例如,联合体积极开展党员现场砌筑的培训交流,组织“学习达人评选”“技能比武”等活动,评优树榜样,争先促发展,形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比学赶帮超”文化氛围,促进联合体双方共同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协作快的项目团队,为工程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联合体还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筑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同开展夏季送清凉慰问、爱心捐款、观看红色电影、党风廉政视频、“关爱农民工,免费体检进工地”等多项活动,增强了双方员工对项目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党建引领项目高质量发展。文化馆新馆项目先后获评深圳市安全文明“双优”工地、市建筑工务署“工务先锋号”。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杜艳艳 王煜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