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残疾人日: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芒

南方评论
+订阅

文|吴三川

每一个“折翼天使”,都需要温柔以待。

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增强残疾人领导力,共创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

残障人士所经历的痛苦,旁人固然难以想象。但他们身上那股不屈的力量、那些生命的荣光,却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被看见:“无臂飞鱼”郭金城在巴黎残奥会50米自由泳中一路领先,全程不换气,被网友盛赞“长出了隐形的翅膀”;广东云浮的“独臂少年”张家城单手托起篮球梦,他的一段运球视频曾经感动无数人,甚至引起了大洋彼岸的关注;“广东好人”姚蕴仪患有先天性听障,她选择去发光而不是被照亮,用无声大爱点燃特殊孩子的梦想……他们向阳而生的模样,是那么令人动容。

但残障人士之所以值得尊重,并不只是因为身残志坚。或是突破了身体的极限,或者彰显了灵魂的高贵,每个领域都有它的英雄,残障群体也不例外。而真正的尊重和包容,恰恰在于给那些佼佼者以敬意和掌声的同时,不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一点上,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得很透彻:“如果残疾意味着不完美,困难和阻碍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是残疾人。”换言之,我们看似不一样,却又都一样,只是残障人士的不完美,表现在身体层面而已。

严格来说,这种不完美也并非完全是“缺陷”,而是指向了某种可能性,甚至是独特的优势。在笔者看来,唯有认可人的多样性,才是真正意义的平等。比如,为他们提供帮助,不能只凭一番好意,而是应该先征求对方的同意,更加细致地了解他们的需求,真正帮到点子上。

关爱和支持残障人士,涉及方方面面。如在硬件设施上,早在1985年,深圳就发布了《关于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设施的通知》,并于2021年出台了建设条例,在全国率先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为“无障碍城市建设”,将受益群体从残疾人扩展到儿童、孕妇、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人群。此外,文化层面的“无障碍”也是一种赋能。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中国残联等单位联合推出的“光明影院”已在32个省份上线,提供无障碍影片210部,让视障观众也能“看”大片,着实打开了新世界。

这恰恰也是“包容且可持续”的应有之义——创造更多的平台,让他们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充分释放自身潜力。数字时代的到来,就有利于拓宽他们的职业选择。比如,在佛山,有一个专门为听障人士设立的网络主播岗位——“无声直播间”,通过“直播带岗”,又能帮助更多残障人士就业。再比如,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数据标注不可或缺,即训练机器去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指令。由于这项工作非常依赖听觉理解和判断,视障人士的听力往往比一般人更敏锐,因此反而更得心应手。这也再次说明: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残障人士工作效率偏低,他们有时候需要的,只是合适的机会。

当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同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人生何以依旧出彩?这既丈量着社会的文明水位,也见诸于你我的一言一行:多一点爱,也就少一些“碍”。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