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 夷
近年来,一些婚介平台深陷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合同埋雷等争议,备受消费者诟病。
当前,婚恋难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底我国单身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2.4亿。与此同时,全国结婚登记数量下跌趋势明显,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49.8万对,仅为2014年同期的一半左右。在此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广大青年对于高质量的婚恋中介服务的迫切需求。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很多消费者眼里,市场上的婚介中介服务已经陷入信任危机,成为“骗子”“婚托”甚至“杀猪盘”的代名词。2023年,一项由京津冀3地消协联合组织的一项调查证实,背景信息审核不严、“红娘”资质有待规范、实际服务与承诺不符、退款难、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隐患等问题,在婚介服务机构不同程度存在,亟待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婚姻中介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服务,无论收费高低都无法“打包票”,这虽是客观实际,但不等于可以无所作为。加强平台监管,出台从业人员相关准则,加强违规举报处理等方式,都是切实解决用户信息“裸奔”、退费规则不明确、宣传承诺不兑现等行业顽疾的必要举措。此外也有不少地方探索出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借鉴推广。例如上海公布70家承诺执行“3—7天冷静期”的婚介机构名单,以推动行业自律,并接受社会监督;深圳发布实施团体标准,对婚姻中介服务中的“服务过程、服务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这些无疑为化解婚介领域冲动消费、诱导消费矛盾提供了有效路径,有助于打开婚恋交友服务新思路。
“婚恋友好”是“生育友好”的重要前提,必须提到更高层面来看待交友平台问题。不久前,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搭建多种形式的青年婚恋交友公益平台,可见想方设法为青年搭“鹊桥”势在必行。现实中,从政务APP的婚恋交友服务悄然出圈,到开封“王婆说媒”引全民网上围观,显示出广大青年以及全社会对于公益婚恋服务、免费婚恋服务的由衷欢迎。巧合的是,近期日本政府部门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调查对象中近七成未婚人士不清楚如何找对象,这一结果将“促使该国政府考虑向民众加大宣传政府在婚恋方面所提供的服务”。
搭建好婚恋公益平台,需要回答好“谁来搭建”“如何搭建”等具体问题。这两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呼吁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把婚恋服务作为民生事业来经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婚恋交友服务赋能,提高可及性、便利性、精准性,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