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桑芽绿,山秀花诱人,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忙碌不停,一片欢声笑语……这是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走“党建+农旅”之路,不断探索乡村运营,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河头村位于英西峰林走廊脚下,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但过去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口外流严重,村民一度面临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苦日子的窘境。
近年来,河头村依托喀斯特地貌景观,积极盘活沼泽地、石头山、丢荒地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民宿、桑芽菜种植基地等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开“致富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人口流失严重的“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2023年11月,河头村入选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
打造特色产业
桑芽菜带动上千农户增产增收
11月底的河头村依旧苍翠婀娜,在村中1200亩桑芽菜种植基地里,农户们依旧在忙碌着。“桑芽菜的采摘期刚过不久,现在要修剪枝头,剪剩小小的树头,明年春天就能长出更多的嫩芽,也方便采摘。”
这小小的桑芽菜,改变了整个河头村村民的生活。
时间回到2016年。因受“黄龙病”影响,当地的主要产业砂糖桔遭到重创,越来越多村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土地开始丢荒,河头村逐渐变成了“空心村”。
“农村组织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落后、土地过于零散是制约河头村发展的难题。”河头村党总支书记许德生说,对此,河头村在当时驻点帮扶单位广东省委办公厅和九龙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党员带头大力推进土地整合工作。“2016年就完成了全村2900余亩的土地整合工作,2017年将1300多亩的病树全部清理,还重新修建机耕路和灌溉水渠。”
基础打好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那么该发展什么产业?
河头村本身有悠久的种桑养蚕传统。河头村党总支动员在外创业的党员许万红回乡发展桑芽菜,并在省委办公厅帮助下,联系广东省农科院对桑芽菜种植技术进行改良,提升产品口感。
“经过改良的桑芽菜口感好、营养高,备受珠三角的食客喜爱。”许万红说,在省委办公厅和河头村党总支的支持下,他成立了万仔蚕桑专业合作社,搭建起桑芽菜种植基地和加工厂房,并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运作。
经过6年的发展,河头村的桑芽菜产业已推广到全镇及周边,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建成加工厂8间,产值超1亿元,带动了上千户农户增产增收,被当地人称为“致富菜”。
河头村的桑芽菜产业已推广到全镇及周边,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陈咏怀 摄
“桑芽菜每年约有10个月的采摘期,采摘期时一天大概能摘150斤桑芽菜,收入200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农户许阿姨与丈夫承包了10余亩桑芽菜进行管理和采摘,她说,采摘期过后,夫妻俩就种植冬种作物和打散工,一年到头也有七八万元的收入。
河头村桑芽菜产业带动上千户农户增产增收。陈咏怀 摄
盘活闲置资源
旅游资源村民吃上“生态饭”
峰林环绕,碧水蓝天,花海桑田,地处英西峰林脚下的河头村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优势。
在2016年,河头村引进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峰林晓镇景区,景区项目采取“企业+村经济社+农户”的模式与当地村民合作经营,村经济社提供村集体土地、荒山每年固定分红收益。
通过旅游系列开发,村里的“死资源”变为“活资产”,再变成了“股权”,持续为村民增加收入。“本来毫无价值的荒山头实现了每年3万至6万元的增值,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确保村民固定分红收益,同时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从农民变成旅游从业者。”许德生介绍,峰林晓镇最高峰年旅游人次达200万,经济创收3亿元以上,带动80余名村民在景区务工,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在景区不远处的皮坑村小组,一幢幢土黄色的民宿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山脚下,客家风情浓郁、造型古朴淳厚,成为河头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很难想象,曾经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分布着几座破败的泥砖房,如今却变成了备受游客欢迎的碧乡客栈。
转变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河头村党总支将河头村大围、吴屋、皮坑、下围4个村小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集中连片打造。随着雨污分流、园林绿化、巷道改造等工作有序推进,人居环境越发舒适,碧乡客栈、商业街等一批建筑也拔地而起,成为村里的新地标。
河头村组织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河头村的村庄颜值不断刷新,还迎来了年轻人的回流。民宿客服负责人雷发丽此前一直在外地打工,2019年,她得知家乡打造了一家民宿,民宿整体建筑以岭南风格为主,保留了客家围屋文化,总房间数共17间。自2018年底试营业以来,客房在周末经常供不应求。今年,该民宿还被评为“英德市十大旅游民宿”之一。“我们结合九龙镇周边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打造了10余条旅游路线,如水果采摘、骑马、攀岩等,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
随着产业兴旺、人口回流,河头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据预测,今年河头村村集体收入可超37万元。
河头村的村庄颜值不断刷新。
探索乡村运营
成立村级公司引进项目
“村前那闲置多年的10余亩土地整合起来了,今年我们种下油菜花、格桑花,在春节时开花可以吸引一批游客。”
“村里的农业旅游公司搭建起来了,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看看有哪些比较好的项目可以实施。”
……
目前,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两委”干部正在开会讨论近段时间村里农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英德鼓励各试点村探索多种运营模式。如以经济联合社或经济合作社作为乡村运营主体,开展整体运营;引进委托职业经理人和团队进行专业化运营;鼓励各类人才或留乡农民结合本地资源发展产业项目等。
“以往村集体收入大多依靠收地租的方式增加,要探索乡村运营,就要改变这种方式,将乡村做成企业,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让乡村深度参与到项目的运营管理当中。”许德生表示,对此,河头村先行创建人才库、资源库、项目库,并搭建村级公司“英德市河头农业有限公司”,用于托管、流转村内土地资源、房产资源等,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让乡村运营有人才、有资源、有主体,从而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乡村高质量发展。目前,村级公司已与石下、吴屋村小组的300亩土地签订租赁协议,并成功流转,为村小组增收10万元,村级公司增收3万元。
此外,河头村还盘活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闲置乡村小学,引进了由四名返乡青年成立的英德市恒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桑芽菜、清远鸡等预制菜加工项目。
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的罗振明是一名90后,此前在珠三角的预制菜加工企业负责销售板块。“当时我还在公司时,就与家乡有着密切的业务来往,来自河头村的桑芽菜预制菜在市场十分受欢迎。那何不自己回乡创业?”
说干就干。今年,他与三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回乡创业,打算在乡村闯出一番事业。罗振明说,项目总投资570万元,争取在今年底建成,明年春天桑芽菜开始采摘便可投入使用。“我们还盘活了村中400亩闲置土地种植桑芽菜,整个项目预计可创造70个加工的就业岗位,带动150户农户参与种植。”
许德生表示,引进乡村人才返乡投资创业是河头村探索乡村运营的第一步,未来,河头村将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发挥村级公司资源整合的作用,参与民生配套服务的运营当中,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乡村环境卫生保洁等项目当中。
丰富精神文明
以文明乡村推动文旅融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不仅要让村民“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近年来。河头村立足本村实际,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旅游”,内外合力构建乡风文明,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持续擦亮河头村的这块“金字招牌”。
“以前的垃圾桶不带垃圾收集亭,经过日晒雨淋,很多垃圾桶标识不清楚,使用久了还损坏了桶盖。天气热的时候,垃圾散发的气味非常刺鼻。”河头村村民许某曾对村干部抱怨道。
以往,垃圾桶一般散乱分布在乡村的大路两侧、房前屋后,往往存在垃圾投放不定点、垃圾清运不及时、桶盖关合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腐烂物、高温滋生蚊蝇、桶满垃圾散落等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垃圾桶的摆放位置也容易引发邻里纠纷。
对此,河头村根据九龙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清运制度——垃圾桶由分散摆放改为统一集中放置分类垃圾桶,形成一条“各户自行收集、村定点集中投放、镇定时清运、县及时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路径。目前,河头村全村共设置了分类垃圾桶80个。
为引导村民形成垃圾定时投放的良好习惯,河头村还将“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写入村规民约,并通过实行村民积分、以分换物等措施,力求变被动为主动,让民众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推动垃圾精准投放。
河头村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到此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旅游业兴旺发达,游客的“诉求清单”越来越多:民宿附近没有药店,应该上哪购买药品?景区周边有没有电动自行车专属的停车区……一份份“诉求清单”,看似是简单的问题咨询,其背后却“藏”着河头村的旅游形象与游客的游玩体验。
许德生说,为尽快解决这些“诉求清单”,河头村与景区共同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为骤增的游客提供各类服务。
志愿者穿梭于景区,向来往游客发放文明旅游宣传单、精品路线推荐图,宣传文明旅游知识,引导广大游客爱护环境、保护设施、文明出行,同时协助清除景区垃圾,及时劝阻游客不文明行为。“志愿队还在景区附近张贴志愿服务电话号码,方便解决游客初来乍到的各类问题。”许德生说道。
与此同时,河头村大力构建文旅融合共建机制,坚持以文塑旅,将“九龙豆腐”“九龙桑芽菜”等特色产品元素纳入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培育休闲、康养、研学、服务等旅游业态。结合本地民俗文化中的“荷花节”“丰收节”,深挖传统农耕文化,将提升农村精神风貌融入其中,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吴金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