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到就带鹅回家!”11月30日晚,一场特别的“村晚”在派潭广场热热闹闹地开始了。一群健硕的大鹅在套圈场地上结队成行,人们在指定位置内向大鹅抛圈,套中鹅脖子的,就能把那只鹅带走。
增城区派潭镇黄洞万能村的专场“村晚”,热闹属于到场的每一位派潭人民和游客朋友。
本场鹅主题“村晚”,是继推荐汉湖凉粉草、密石红柿、拖罗粉葛、佳松岭盆景等“一村一品”“村晚”的返场。依托优势资源,派潭“村晚”讲好派潭故事,为乡村谋振兴,走出属于派潭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村晚”抱得美“鹅”归
满载“鹅”归的主题,少不了鹅元素的加持。除了随处可见的鹅鹅鹅打卡布置,“村晚”现场还组织起套大鹅游戏。“土味”十足的节目,“套到就带走”的噱头,让来到“村晚”现场的村民游客蜂拥“鹅”至,纷纷撸起袖子跃跃欲试。
套大鹅是个技术活。尝试的朋友们和大鹅们也是在现场上演了一出“你套,我逃”、落荒“鹅”逃的好戏,“四套皆空”的戏码也是连连上演。
难道真的可望“鹅”不可及?不然,现场还是有高手的,来自东莞的游客汤先生就是其中抱得肥鹅归的幸运“鹅”。“我也没想到真的能套中,平时带着我小孩去公园套公仔还挺厉害的,但是这鹅是真难套啊!”汤先生手提大鹅感慨,“最开始是感觉没什么机会,但是后面手感慢慢上来了,根据鹅们的反应预判一下,看准时机就套中了。”
这次村晚的礼品也是十分丰盛,还有鹅大礼包,许多奖品都与鹅有关。例如碌鹅、烧鹅,还有派潭独一无二的鹅肉丸。奖品多多,呼应这次满载“鹅”归主题。
“鹅”们真的有故事
一场“村晚”话振兴,是近几年流行的新“民俗”。各地各村纷纷将“当家产业”“看家本领”“致富故事”搬上舞台,将振兴风貌大大方方地展现出来。故事讲了出去,将人才、投资、产业引了进来,还有各地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厚植在派潭的沃土中。
黄洞村支书说起村里靠鹅发家致富的故事侃侃而谈。在派潭“村晚”舞台上,书记化身“鹅司令”,声情并茂地分享起自己养鹅的故事,逗得现场观众笑声连连。
派潭山好水也好,养殖的大鹅也是格外的肥美,其中以黄洞村、万能村的肉鹅最为优质。远道而来的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话剧社用黄洞村养殖鹅的故事改编成了小品《不期鹅至,如约鹅来》。
黄洞村养殖鹅的故事,还要从四百多年前说起。黄洞村罗氏祖辈为躲避战乱,拖家带口从新丰老家逃离,一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最后到达了黄洞村。黄洞村原住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张罗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其中几盘特别的鹅美食尤为令人垂涎三尺:荔枝木烧鹅——皮脆肉滑、鲜嫩多汁、肥而不腻;酱油鹅——色泽金黄、酱香与肉香相得益彰;白切鹅——原汁原味、唇齿留香。
或许是因为黄洞村原住民的热情好客,又或者是因为烧鹅、酱油鹅、白切鹅的美味,罗氏祖辈选择定居在了黄洞村。原住民们也是倾囊相授,不仅帮助罗氏祖辈张罗衣食住,还把养鹅的经验和鹅肉烹饪技巧传授给了罗氏祖辈。自此,黄洞村稻田里、山脚下、禽舍里,总能听取鹅声一片,黄洞村关于辛勤种植、养殖丰收的故事,代代相传。
现在,黄洞村越来越美丽,鹅产业也越来越兴盛,但黄洞村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产来之不易。起初,未形成产业的肉鹅养殖无法留住越来越多出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为了盘活乡村经济,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黄洞村支书决定带动村民重走祖辈的养鹅之路。一行人经过多番考察和调研,决定在黄洞村创办规模化肉鹅养殖场。2023年8月,广州增城派潭悦丰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黄洞村的鹅产业发展就此拉开了序幕。
如今,悦丰鹅场已经出栏6万多只大鹅,成为远道而来的食客们赞不绝口的派潭美味。从立项到投产,悦丰养殖场也为当地的村民们提供了上百个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的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鹅”们都来上“村晚”
“村晚”节目中,广州市增城区龙狮会热闹开场。师承黄飞鸿第六代传人的龙狮会弟子们以及农民书法艺术家陈坚与他的学生们共同带来的书法武术融合表演《水墨之武》。台上行云流水间,一幅“无鸡不成宴,有鹅便是席”书法作品就呈现在众人眼前。
增城中学和英华中学的罗炜俊和钟灿贤两位派潭学子与本土说唱歌手毛76贡献了一场超炫酷的架子鼓说唱《你说我打》。
是鹅歌,不是儿歌,还是客家山歌。歌手曾婷婷和她的山歌队也为此次的“满载‘鹅’归”主题“村晚”做了诸多准备,将鹅融入了山歌创作里,形成了《生态饮食身健康》。“‘鹅’主题我还是第一次尝试加入山歌里,没想到创作出来很接地气大家都很喜欢!”曾婷婷表示,要多将在乡村里的物事与所见所闻都创作进山歌里,将美丽乡村展现给更多的人,同时也将客家山歌发扬光大,被更多的人传唱。
汉丽湖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化身一只只小白鹅欢快地跳起了《小鹅嬉戏》舞蹈;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同学们带来舞蹈《风吹秋收里》,优美的舞姿映衬着屏幕中一幕幕美好的画面,让人如沐春风。
由派潭村民和中小学师生共同演唱的派潭“村晚”主题曲《吾乡派潭》为热闹的“村晚”画上圆满的句号。
热络的氛围与欢腾的气息,是乡村文化生命力涌动的投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乡土特色,是乡村文化生命力绵延的动能。接下来,派潭“村晚”也将鼓励更多村用“一村一品”搅活乡村文化这池春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让乡村文化这团振兴之火烧得更旺、让乡村振兴的图景更加可期。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赖晓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