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区东城街道组团培育典型村,整合资源谋发展

南方+

走进清城区东城街道新桥村、江埗村、黄金㘵村、平塘村、石板村、莲塘村等典型村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蜿蜒伸展,一个个精心布置的“四小园”散发着田园的气息,绿意盎然的植物点缀其间……这一切的变化,源自东城街道对这六大典型村实施的联动发展模式。

崭新的村容村貌。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村民动起来

农房靓起来

村中的泥砖老房,向来是乡村风貌建设的短板。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各典型村将农房风貌管控视为提升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采用了适宜的改造工艺,对农房进行了品质升级。

莲塘村充分发挥村干部带头作用,前期由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逐户宣传动员,发动村民主动参与。通过村干部牵线搭桥,施工队顺利进场对莲塘一村和蟠龙三村、七村54栋农房开展了外立面改造。目前,各典型村有300余栋农房完成了品质提升。

产业“活”起来

片区富起来

以前,各村发展模式单一,难以在空间连通、发展互动和产业集聚上实现突破。但在培育过程中,六大典型村实现了片区在空间和产业上的联动,精准吸引市场主体,激活了片区的发展潜力。

和秧合社项目。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新桥村携手省旅控集团,采用“属地+国企”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和秧合社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集乡村住宿、科技农业、田园观光、农业科技研学于一体的乡村美学目的地。

江埗村引入了南药和甘薯种植项目,黄金㘵村则启动了耕读书院文化产业和“牛排菇”种植项目,平塘村实施了美食街商业升级改造,石板村启动了乡农会修缮工程,莲塘村开启了周边闲置农房的收储工作,计划将其改造为人才公寓……片区内一项项农文旅项目的启动实施,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社会“连”起来

家园美起来

为扎实推进典型村建设,各典型村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进行地毯式集中清理,突出做好房前屋后卫生死角、重要道路沿线卫生、公共区域垃圾杂物等整治工作。通过专项整治,共清理积存垃圾164.6吨,拆除危旧房屋、乱搭乱建、违章建筑面积超9000平方米,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28个。

与此同时,各典型村积极响应“万企兴万村”号召,广泛动员企业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新桥村由村干部协助结对帮扶组到下辖21个村小组共商乡村高质量发展,发动各界社会力量认领基础设施建设、文体活动、集体资产盘活等帮扶项目8个,涉及金额约30万元。在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新桥村还促成9家民营企业与5个村小组结对帮扶,其中清城区地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新桥村结对,直接通过租赁新桥土岭村小组210亩土地,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近40万元,解决周边20多名村民就业。

此外,各典型村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爱心超市”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参与“三清三拆三整治”热情,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好处。“我经营民宿已经几年了,游客对我们这个村的整体环境评价非常高。因为灯光、卫生和绿化都做得很好,村里每家每户都很珍惜现在的环境。”在大水坑村经营民宿的村民谭燕飞表示,在新桥村干部积极鼓励下,大水坑村村民对民宿形象进行了整体提升,门前摆放了各色盆栽、休闲桌椅、秋千等,外立面“轻改造”中增添了具有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的装饰元素,灵活体现了当地特色。

东城街道通过探索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和服务共享的“片区运营”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各典型村党员干部将进一步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动员群众参与,主动作为,全力打造东城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片区,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黄嘉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