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化州乡村群众唱响“群英会”

南方+

初冬,行走于茂名化州的村庄间,仍是“热度”不减,生机涌动。

这份“热”,来自奋战“百千万工程”的干事创业热潮。建设新农村,村民捐资又出力;打造“四小园”,干群冲锋打头阵;振兴乡村产业,能人纷至沓来……社会各方力量向化州乡村汇聚,正唱响乡村振兴“群英会”。

人心齐

飞地村飞出新天地

从化州南端的长岐镇跨过鉴江,就来到塘北村。这是一个典型的“飞地”村,周边被湛江吴川市12条自然村包围。

塘北村是一个典型的“飞地”村。

特殊的地理位置,激发了塘北村乡村振兴比学赶超的干劲。塘北大桥桥头旁,一个集足球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等于一体的大型运动场建设正酣,相邻不远的桥头文化广场已建起篮球场,周围实现了绿化美化,乡村闲置地正蝶变休闲旅游打卡地。

“村庄既是飞地,又是长岐镇的‘百千万工程’典型培育村,我们要给周边乡村打好样!”塘北村党委书记凌云志激情满怀。

建设典型村,资金从哪来?塘北村广泛动员村民捐资,共建美好家园。

桥头文化广场已建起篮球场。

“看,村里办大事,群众又立大功。”凌云志展示手机中的大型运动场项目捐资花名册,村民名单长长一串,滚动数页仍翻不完。

发动村民捐资,少不了榜样引领,一批党员干部率先行动起来。捐款倡议书刚发布,塘北村第三党支部书记凌上保积极响应,捐资16888元。塘北村老支书凌海峰这次也捐资16888元,此前他担任村支书期间不领工资,自愿捐出用于乡村建设和资助困难户,早已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近几年,塘北村兴起捐资助力乡村振兴新风尚。村干部说,村民支持典型村建设目前捐款总额已超90万元,另外捐资60多万元用于乡村奖教奖学,外嫁女还捐款14万元举办“金花”回娘家活动。

塘北村经综合整治打造的高标准农田。

“人心聚起来,村庄万事兴。”化州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说,“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塘北村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如今,塘北村处处显生机活力,运动场项目、夜市项目、垦造水田项目、光伏项目、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等蓄势待发,正在“百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中写下精彩一笔。

劲头足

干群一线勇挑大梁

走进石湾街道榕木水村的老才格自然村,老远就听见铁器与砖块碰撞的脆响。村中一处交叉路口边,村民小组长李亚生带着村民李叙任,忙着用红砖砌围栏,围栏内一小地块已种上绿油油的蔬菜。

“这块地之前是闲置地,杂草丛生,在路口特别显眼,我们干脆改造成小菜园,美观又实用。”李亚生看着面前的小菜园介绍起来,手中的动作没停下。

用红砖和瓦片改造而成的小菜园。

“用红砖砌个小围栏,再用些瓦片点缀,有种复古的美感,大伙都说特别好看。”一旁的李叙任接过话茬。他是名老党员,听闻村中要建“四小园”,二话不说就跟着村民小组长干起来,大家都不计报酬。

近段时间,老才格村的“四小园”改造得有声有色,引来邻近不少镇村群众参观,还把李亚生、李叙任请去帮工,点名要打造同款“四小园”。

自愿为美丽乡村建设投工投劳,村民的动力从何而来?“主人翁!”榕木水村党支部书记苏伟说,榕木水村以“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为指引,动员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等带头示范,人人都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在相邻不远的坑边村,村民小组长姚木胜带头拆旧屋让地修路、亲力亲为改造“四小园”,短短半年时间村庄旧貌换了新颜。

村民自愿拆房让路。

“你看我们的村道都实现了硬底化,四通八达的,之前可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大伙每天出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姚木胜领着记者特意到新修好的村道上转悠。

为修好村道,全村上下花了不少力气。建设资金有限,村委奖补了20万元,村民又自发筹集了40万元。部分路面过于狭窄,村民自愿拆除部分房屋,后退让出一米距离,姚木胜更是带头拆除了自家老屋……

坑边村盘活闲置地新建起篮球场。

最近,坑边村还建起了崭新的篮球场,村道路肩也在完善花基。姚木胜琢磨着如何进一步绿化美化村庄,“等路边都种上花花草草,那才叫美!到时春节返乡的乡亲们一定特别惊喜。”

产业兴

能人返乡带富一方

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今年来,化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广泛动员“两企三新”力量,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一线,在乡村振兴领域充分施展才能。

在丽岗镇,依托“百会帮百镇”、敲门招商等工作机制,一个个致富带头人纷至沓来,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刘付进宁是化州市强乡园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把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办在了丽岗镇赤坎村,实现年产苗量700万尾、肉虾8万斤,年总产值近500万元。

澳龙养殖基地。

在养殖基地大棚里,工作人员认真检查一个个孵化育苗池的水质情况,有时还用网兜把藏在“小房子”里的虾小心地抓出来,仔细查看抱卵情况,确保达到抱卵成熟期的虾转移到下一个养殖大棚里。这个基地为群众创造了45个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养殖户一起养虾增收。

澳洲淡水龙虾。

随着冬季到来,在赤坎村西北角的浩振家庭农场开始为果树施冬肥。农场负责人刘付文胜投资打造了这个果园,共种有千亩红橙,不久前刚结束今年的最后一批摘果。

“红橙分4批次采摘,最忙时要30人同时开工,平常时管护的活儿倒是挺轻松。”朱姨是附近的村民,自家农闲时就来果园里务工,她乐呵地说,“时间很自由,两头不耽误,还多了一份收入。”

自家农闲时,朱姨就到果园务工挣钱。

产业蓬勃发展的赤坎村,产业项目正越来越多。村干部介绍,赤坎村目前有各类市场主体企业约150家,包括有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租赁服务、旅游服务、手工加工等,其中红橙、澳龙、蚕桑、生猪、蔬果等产业体量较大,年总产值已超过亿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周如南认为,“百千万工程”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既是民生工程,也有赖于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这种社会合力的发挥,不仅提升了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百千万工程”在化州深入推进,一个个蓬勃向上的乡村,正书写更多振兴故事。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吴海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