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健康不仅与“眼”有关,还关乎大脑与心理?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11月29日,第六届中国视觉科学会议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共同探讨视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沿。

专家表示,眼健康领域正将人工智能融入眼病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等多个环节,致力于创新眼科诊疗模式。与此同时,视觉科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受关注,从心理学入手或能为眼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情绪调节、认知干预为眼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在眼病研究中,科研人员越来越关注眼健康与心理学之间的关联。”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防盲治盲办公室主任梁凌毅表示,如今,心理学与眼科学的交叉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她介绍,在眼健康领域,眼部疾病与心理状态、神经发育相互作用,例如干眼、慢性免疫性疾病等都与情绪息息相关,从调节情绪、认知干预等入手,有望为眼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此前,她在一项临床研究中证实,轻中度干眼患者通过“笑的训练”能有效改善症状,且治疗效果不亚于使用人工泪液(0.1%玻璃酸钠),这项研究为探索干眼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正在相关结论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机制探讨,助力干眼防治。

在眼健康与神经发育领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研究员常帅在临床和科研中发现,患有斜视的儿童常伴有一定的阅读困难。传统观点认为,斜视与弱视会影响患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功能发育问题会影响双眼的聚焦与协同能力,从而导致斜视或弱视的发生。

“这意味着,仅依靠单纯的视觉训练,难以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应采取认知干预的治疗方式。”常帅表示,目前正推进相关研究,希望能探索更有效的斜视、弱视治疗方式。

人工智能已融入眼病防治全流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是近年来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此次论坛上同样获得关注。多位专家现场分享人工智能在眼健康领域的多元应用。

“仅需一张薄薄的卡片就能让机器变‘聪明’,成为眼科医生的得力助手。”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副院长余浩现场介绍了一款能用于眼科检查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将大模型本地化植入一张卡片中,再将卡片插入显微镜、测序仪等眼科检查设备,无需联网就能自动生成检查报告,有助于提高诊疗效率,助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

除了眼部疾病诊断,在日常眼健康防控领域,人工智能也已有应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何鲜桂表示,智能管理工具为儿童近视防控带来新思路。

她举例介绍,该团队研发的读写行为监测机器人,通过监测并反馈学生用眼时长和不良坐姿相关数据,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通过研发能感知环境光照、戴眼镜时长等数据的智能眼镜架,帮助儿童进行视力矫正,控制近视进展。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林浩添表示,当前眼健康领域正在积极推进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发展,推进数据治理、智能应用研发等工作,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融入眼病筛查、诊断、治疗、随访、预测等各个环节,推广基于智能服务云平台的新型诊疗模式,提升医生服务能力,最终实现面向大规模人群的眼病精准早筛、早诊、早治。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雅楠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编辑 钟烜新 张志超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