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初冬拂晓时分,高州市大井镇大坡山村“晋奉墟”已经热闹开墟。现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走进近千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类摊档整齐有序、依次排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小到螺丝刀,大到家具衣柜,应有尽有。
“有些我到镇上都不一定能买到咧,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真是太方便了!”起早趁墟的村民黄阿姨一边选购心仪物品,一边兴奋地说。
大坡山村“晋奉墟”是大井镇举办的便民服务墟日活动之一,这是该镇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之一,旨在以“墟文化”促进乡村消费,带动乡村文旅活起来。
“晋奉墟”引流5000人次
“墟”是指“集市”,“趁墟”则是指“逛集市”。这是高州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类似于北方的“赶集”。趁墟是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对赶集的称呼,人们在指定的日子聚集到乡镇市集进行交易和社交活动。因此,每逢“墟日”,从商户到小贩,都会拿出自家的好货,供大家挑选。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拔节生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井镇创新形式,在区域内试点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趁墟”活动,通过商家组团每月各3次分别走进不同的村庄,将便民惠民服务带进村落,提供消费平台和途径,使村民在家门口即可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
“一是解决群众生活需要,体现主动服务。二是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带动人们走进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新成效,形成‘人人参与 人人共建’的局面。”大井镇相关负责人说。
“趁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还是成为激发乡村活力、促进文旅消费的新场景。
大坡山村“晋奉墟”是继大井镇青山村“导正墟”成功举办后,总结经验、乘风而上开展的第二个村墟,举办时间为每月7日、17日和27日上午,即每月逢“七”为墟日,因选址于晋奉荔枝古树环绕的大坡山文化广场,故而命名为“晋奉墟”,现场设置摊位超150个,单日吸引5000人次前来“趁墟”。
“趁墟不仅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还可以参加活动领奖品呢!”李伯举起手中刚领到的奖品,高兴地说。
趁着村民来“趁墟”,大坡山村党委组织志愿者开展了一场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快闪活动,志愿者随机抽取现场的村民回答交通安全的题目,参与的村民都可以获得一份精美礼品,村民踊跃参与,交通安全知识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墟日”成为美丽乡村展示窗口
为组织开展好“晋奉墟”,给消费者优质体验,大坡山村党委召集村民小组长开展板凳会议商讨筹备墟日事宜,发动党员群众组建志愿服务队,清理杂物、布置场地、疏导交通;通过短视频、直播、村村通等推广宣传,做好“口碑”,提升“晋奉墟”曝光率和知晓率;对接联系商家,核查销售商品,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墟日当天,为丰富村民的“趁墟”体验,大坡山村党委还精心设置了交通安全、晋奉荔枝文化、“乡村建设我提议”、社保政策宣传、绿美高州生态建设等多种快闪宣传小节目,联合银行机构宣传金融反诈安全知识等。
“墟日,就是我们展示乡村建设成果的窗口。我们动员家家户户把房前屋后收拾得整整齐齐,把小花园、小菜园打理好,迎接四面八方来的客人。”大坡山村党委书记杨立明说,村“两委”还鼓励村民把自家土特产拿出来,通过墟日增加收入。
“墟日才刚办起来,我就卖出了十几斤的番薯和七八斤玉米,往后肯定越办越火,说不定能把市区的人都吸引过来呢!”村民李大姐说。
这是大井镇探路“墟文化”,发展“墟经济”,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写照。
“大井镇将持续探索‘墟经济’发展新思路,鼓励更多商家、志愿服务队、文化组织等积极参与便民墟日活动,把‘墟’打造成集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平台,激发农村经济消费潜力,实现方便生活、促进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等一揽子目标。”大井镇党委委员吴英磐说。
撰文:邱茜 通讯员 林韵茹 熊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