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故事 | 昆曲推广者李卉茵:情定《牡丹亭》!汤显祖与澳门“缘”来在此
“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创新,我们会一直探索研究让昆曲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方法,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这个充满魅力的传统艺术。”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大会主席李卉茵在接受GDToday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在中西文化荟萃的澳门文化舞台上立足,昆曲既要保留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要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年轻人市场,用更好玩、更时尚、更酷炫的方式传播推广,让它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李卉茵与昆曲的缘分始于19年前的一场音乐节。2005年,澳门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音乐节,邀请了著名昆曲导演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前来演出。当时,青春版《牡丹亭》的海报以其精美的设计和主角的靓照吸引了李卉茵的目光。她立刻被昆曲的独特魅力和演员的精湛演技所折服,从此便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忆起与昆曲初次相遇的情景,李卉茵依然难掩激动之情。她说,当时自己只是出于好奇去观看了那场演出,但没想到却被昆曲深深吸引。昆曲的音乐、唱腔、服饰、表演都让她觉得十分新鲜和有趣。更让她感动的是,昆曲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李卉茵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了我,从那时开始,昆曲在我心中的地位又上升了。”
“汤显祖看到了澳门的葡人和中国人不同的生存状态,并且仰望过澳门的星空、晒过澳门的月光,七年后才创作出了经典传世之作《牡丹亭》。”李卉茵告诉GDToday记者,她经常以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中的一句名言来形容自己与昆曲的关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她至今保留着当年与白先勇先生的合影,而白先勇先生也曾经说过,李卉茵算是他在澳门种下的一颗昆曲种子,这颗在澳门种下的昆曲种子,也在悄悄发芽。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昆曲,李卉茵开始主动寻找学习昆曲的机会。在一次香港的昆曲活动上,她终于见到了心中的偶像——白先勇老师。当她鼓起勇气向白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昆曲的热爱和想要学习的决心时,白老师非常惊喜。他鼓励李卉茵要坚持下去,并表示她的推广和热爱是对昆曲最好的传承。
在白先勇老师的启发和激励下,李卉茵更加坚定了学习昆曲和推广昆曲的决心。她不仅在澳门积极组织昆曲演出和工作坊,还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向更多人介绍昆曲的历史、特点和魅力。她的努力逐渐得到了澳门市民的认可和喜爱,昆曲也在澳门逐渐生根发芽,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推广昆曲的过程中,李卉茵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作为澳门这样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城市,昆曲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还是一种陌生的艺术形式。他们不了解昆曲的背景和内涵,也听不懂昆曲的唱腔和唱词。李卉茵说:“澳门作为一个粤语地区的城市,受众接触粤剧、潮剧较多,想要推广昆曲就要因地制宜。”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李卉茵和她的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推广方式。他们通过戏剧进校园、举办昆曲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他们还邀请昆曲演员和专家来澳门进行交流和演出,为市民提供近距离欣赏昆曲的机会。此外,他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将昆曲的精彩片段和演出花絮进行传播和分享,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李卉茵的推动下,昆曲在澳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昆曲、喜爱昆曲,还有人开始尝试学习昆曲的表演和唱腔。李卉茵的努力不仅为昆曲在澳门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澳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澳门特区政府资料,2023年,全澳大型演出超过2000项,各项文艺活动参与人次近2000万,综合度假休闲企业大型演唱会等活动观众达100万人次,产生约11亿澳门元票房。从“文艺小城”走向“演艺之都”,澳门包容多元的特性让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在这里发展壮大。在建设“演艺之都”方面,澳门特区政府今年推出新一轮“本地演出委约制作计划”,支持本地文艺业界创作,并打造文艺精品前往内地或海外演出,希望将澳门“演艺之都”的名片推广至世界各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只有当我们用心去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才能够真正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共同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澳门乃至全球范围内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李卉茵说。
制片:GDToday记者 杨虓 王勇幸
文字:GDToday记者 李乔新
采访/视频: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 段子愚 江昱凝 陈豫涵 龚小珊 指导老师 孟晓清 刘宏宇
发自澳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