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新兴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南方+

前三季度,新兴县实现GDP228.57亿元,同比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入选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连续6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今年以来,新兴县坚定扛起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创先类典型县使命,坚持以“头号力度”提速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产业集聚成势

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近年来,新兴县坚持产业为要、创新引领,全链条布局、全方位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金属智造、文旅产业、排米粉、预制菜、凉果“六大百亿产业集群”加速集聚成势。

全县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3个,培育省级区域公用品牌3个、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

今年新引进招商项目总数位列全市第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省工程中心、市重点实验室各2家,投资6亿元的县科创中心建成使用,成功举办第二届金属智造产业暨不锈钢餐厨具博览会;温氏股份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省民营企业100强,明基水产、恒业养殖分别入选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大华农和先丰不锈钢2家企业入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城镇荣获“中国淡水(特种)鱼苗之乡”称号;推出首条工业旅游线路,新增2条省级主题旅游精品线路、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提升镇村“颜值”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空间

新兴县以典型镇村培育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绿美新兴生态建设等工作,推动镇村建设加力提速,提升镇村“颜值”。

目前,全县12个圩镇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7个圩镇达到示范圩镇标准,太平镇、天堂镇创建为全省美丽圩镇示范样板,新选树培育2个省定典型镇和22个省定典型村。

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3.87%。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100%。完成存量农房风貌品质提升3420栋,打造3条农房风貌示范带。

创新开展“绿美新兴大擂台”活动,建成“一镇一特色”示范村12个。打造农村生态小板块3671个、“企业林”等主题林311个,建成市级乡村绿化示范点2个。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1个,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6.5万亩。

在全市率先开展“幸福河湖·共同缔造”企业认养管护行动,签约幸福河湖认养企业30家,大南河入选2024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兴县突出以人为本,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

县城二环路全线贯通,一半乡镇15分钟通达县城,城区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大到39平方公里,县城综合承载力大幅增强。

人才工作连续两年走在全市前列,引育各类人才5000多名。新增城镇就业47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新建成使用的5所学校增加优质学位6160个,县实验小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县第三人民医院投入使用,县域内住院率达90%以上,位居全省第7位。县区域敬老院升级改造为全市首家医养结合敬老院。

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实现县镇村全覆盖,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个。

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活力

聚焦“放活”权限、“盘活”资源、“激活”要素,新兴县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为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放权赋能强镇,向各镇下放第四批县级行政管理权限11项,赋予各镇更多自主权。创新“土地融发展”模式探索撂荒地恢复机制,入选云浮首届十大改革创新案例、省驻镇帮镇扶村经典案例,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项目。在全市率先推行“田长制”,获评广东省田长制先行县综合评价奖。

创新实施“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簕竹镇榄根村建成了全市首个动工、首个投产、首个收益的“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项目,2023年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5万元,今年将增加至17万元以上。

大力推进“美丽圩镇+信用村建设”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新兴农商行对全县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签约用信覆盖率居全省同类县级农商行首位,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社会力量参与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新格局

新兴县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汇聚起全民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组建自然村“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1043支,培育“百千万工程”典型户2000多户。加强与建筑业央企合作,谋划建设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2.65亿元,目前已完成新城镇云吟村委云新自然村道路建设、簕竹镇非雷西坪村挡土墙水毁修复、车岗镇布马村典型村培育提升等项目。配合开展省纵向帮扶、“双百行动”、顺德对口帮扶工作,推动新兴·顺德预制菜协同发展中心建立运营。成立全市首个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获得共青团中央书面通报表扬。成立全市首个镇级商会,引导企业与镇村开展结对帮扶,翔顺敏行小学结对帮扶项目获评省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项目范例。

接下来,新兴县将紧扣省、市部署要求,聚焦关键重点、持续攻坚发力,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力争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新兴力量。

一线亮点

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生产基地预计明年3月投产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兴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新兴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用好招商引资“关键一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其中,投资6亿元的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生产基地项目于6月正式落户新兴万洋众创城。目前,该项目进展加速推进,预计明年3月一期工程全面投产,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笔者在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生产基地项目现场看到,厂房已建设完毕,内部布局已设计完成,正进行设备安装阶段,预计明年3月一期工程全面投产。从项目落地到厂房全部完成,再到设备安装、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线以及化妆品生产线投入使用,仅用了4个月时间,体现了新兴“加速度”。

据了解,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生产基地项目由国家人类基因组联合实验室、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赵崇文,广东芊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均,湖北文兰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学文,北京中健卫生物集团董事长毕伟庚及华中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6亿元,生产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首期已投资2亿元,研发用于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特殊及普通化妆品类、消毒用品、功能饮品、口腔专业护理类产品等类别的原料及成品和打造产业链线上网红直播基地平台。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年创税收30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80个。

“项目总投资是6个亿,第一期我们投入了2个亿,整体的配套投入使用在2025年3月,第一期的计划是12条生产线,预计产量达到8亿到9亿片二类医疗敷料品类。”赵崇文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诺赛国际医学研究院生产基地项目还建立了新兴县第一个博导工作站,为科研团队提供学术支持的研发平台,致力于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产业产量产能经济效应,提升科研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学术和地方产业发展;与其他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发挥人才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组织开展科技咨询、论证、开发、转让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学决策和技术转让的相关活动。

近年来,新兴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部署要求,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加大助企惠企力度,让市场主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温度”,厚植企业发展“沃土”。“我们在考察了很多地方后才决定落户新兴。县委、县政府和各个部门非常重视,还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力协助项目落地,保障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运营生产中。”赵崇文说。

下一步,新兴县将切实扛起“走在前”“作示范”的使命担当,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365”竞标争先体系,结合县委“135”发展战略、“138”具体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助“营商”变“赢商”。

相关

万名人才回乡助力“百千万工程”

近年来,新兴县深入实施人才回乡计划,通过推行“三个结合”工作模式,累计吸引超过1万名外出人才回乡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政策+平台”双赋能

让人才回乡兴乡有信心

为了更好地鼓励引导各类能人返乡,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新兴县先后出台《新兴县实施人才回乡计划的指导意见》《新兴县总部经济人才激励方案》《新兴县人才工作支持和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若干措施》等政策,从项目奖补、人才津贴、创业指导、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精准扶持,扶持回乡人才1000多人次。

依托人才驿站建立外出人才联络平台和人才回乡对接平台,安排专人对4万多名外出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举办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交流会、“让爸爸回家”等活动,为外出务工的大学生、“爸爸们”搭建回乡发展的连心桥。值得一提的是,新兴县探索实施“让爸爸回家”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入选广东省人才工作创新案例。

“创新+创业”双驱动

让人才回乡兴乡有作为

新兴县推广“刚柔结合”引才模式,以项目合作、学术交流、聘任兼职等多种方式,引导新兴籍专家人才带技术回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品品质。

太平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对接引进新兴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回乡,成功培育“南高系列”大果蓝莓品种,计划总投资3亿元,总种植面积约2000亩,建成粤北地区最大的高效设施蓝莓产业基地。在2023年首个收获期实现亩产450斤,销售收入350万元,2024年亩产超2000斤,预计销售收入约14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推行“村企共建”合作模式,引导各村与回乡人才创办的企业结对共建,企业通过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援助,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温氏股份与有关村合作建设规模养殖小区,辐射带动110个自然村、2000多户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相关做法先后入选《企业扶贫蓝皮书》优秀案例、《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和案例选编》。

“激励+服务”双保障

让人才回乡兴乡有荣誉

近年来,新兴县在政治待遇上强化正向激励,探索人才回乡建强村级“头雁”,累计推荐100多名回乡优秀人才新进村(社区)“两委”班子,300多名回乡优秀人才当选“两代表一委员”。

积极树立人才典型,评审认定人才回乡创业示范基地10家,表彰杰出优秀人才8名,评选农村创业好青年30多名,认定“新州工匠”700多名,有3名回乡人才荣获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有效激发示范效应。

此外,在服务保障上做到用心用情,依托人才驿站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制订人才服务指南,推动各部门为外出人才回乡开绿灯、优服务。实施新兴英才卡制度,累计审定发放人才卡1000多张,解决100多名回乡人才住房、500多名回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问题。在重要节庆、休假日开展“520”公益徒步、马拉松人才方阵、“品茗话香荔”等丰富多彩的人才交流活动,提升人才回乡幸福感、获得感。

文/图:梁桂婵 顾慧敏 杨俊怡

编辑 何嘉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