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绣艺”映医心!大峰医院这群医生在显微镜下做手术

南方日报 南方+

“快!患者被电锯切断3根手指,需要第一时间手术!”……一阵紧张而又有序的准备后,医生团队在10倍显微镜下开始了这场手术,如同绣娘般细致地对断指中仅有0.1毫米的纤细血管进行吻合,展示着针尖“真”功夫。这一幕,发生在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手足外科的手术室里。

手足外科是一个鲜为大众熟知的专科,在潮汕地区,开设该专科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作为骨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手足外科专注于手和足部位的疾病和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从手足部的肌腱断裂、神经损伤等急性创伤,到断指(趾)再植等复杂显微外科手术,再到手足四肢先天性畸形的功能重建,还有糖尿病足、痛风等慢性疾病创面管理等,手足外科医生以精密细致的“飞针走线”点亮患者避免残肢的希望,精准修复受损的皮肤、血管和神经。

潮阳区、潮南区等是汕头的制造业大区。早在2006年,为了让工业生产中发生意外伤害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峰医院率先在区域开设手足外科,引进一批手足外科专科医生。近20年的时间里,科室发展成潮汕地区一流的特色手足外科,在无数个黑夜中亮起无影灯紧急为患者手术,也在手足外科领域里持续深耕探索,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术种。“人民群众有怎样的就医需求,我们就重点发展什么,以精诚医心守护群众的手足健康。”大峰医院手足外科主任郑晓东介绍道。

镜下竞速接上离断指

人的手部是极为精细和复杂的生理结构,纤细的血管和复杂的神经网络赋予了手部灵活的的运动和敏锐的触感。当不慎发生创伤,尤其是发生手指离断时,复杂的生理结构考验着再植手术医生的水平。如若时间稍有拖拉,离断组织将出现坏死,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还可能为患者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可以说,每一场断指再植手术,都是一场需要兼具速度、精度的“赛跑”。

大峰医院手足外科团队在显微镜下为病人手术。  受访者供图

大峰医院手足外科团队在显微镜下为病人手术。  受访者供图

把视角转到文章开头这一幕。事发当天,生活在揭阳市的18岁青年小阳在工厂从事电锯切割工作时不慎发生意外,伴随着一声惨叫,3个血淋淋的手指掉在地上。慌乱的家属在现场为他做了简单的包扎,紧急送入当地医院,被告知手术难度极大,3个被完全锯断的手指可能无法保住。为了保住小阳的手指,家属本想转到省城医院治疗,在了解到大峰医院手足外科的诊疗服务能力后,连夜紧急赶往该院就诊。

经过1个多小时的疾驰,家属驱车100公里将小阳送到大峰医院,此时已经是晚上23时。早已到院等候的手足外科团队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为小阳详细检查,及时将断指远端进行清创,迅速为他开展手术。

无影灯下记录着手术团队迅速响应的繁忙身影,他们专注手术全然不知时间已经悄悄来到第二天的上午。历经9个小时,郑晓东带领团队在高倍显微镜下细心地拼接、吻合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终于成功为小阳接上全部3个离断指。术后,小阳指体血运情况良好,离断指体再植获得成功。

像这样连夜闻声而动的救治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大峰医院手足外科里发生着。郑晓东介绍,断指再植手术不仅要保证断指成功再植,在帮助患者恢复外观的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加强功能锻炼,帮助他们最大程度恢复原有功能。他说:“我们用最及时的响应和最精湛的技术,全力帮助患者拥有健全的体魄和完整的人生,让他们重拾信心、再续希望。”

痛风石诊治成特色服务

怎样结合时代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诊疗服务,提升技术水平,也是大峰医院手足外科团队一直关注的问题。郑晓东坦言,随着制造业升级规范,工人发生手足部意外伤害事故越来越少,这正是他们乐于见到的。事实上,断指(趾)再植手术的开展,只是他们科室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还在手足部慢性创面的修复、皮瓣移植和痛风石治疗等方面持续深耕。

何为手足部慢性创面?这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经过常规治疗干预,不能在可预期的时间内愈合的创面。郑晓东介绍,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老龄化社会的进展,糖尿病发病率趋于上升,由此发生的糖尿病足也越来越多。十余年来,大峰医院手足外科以每年不少于两次的频率,选派科室医生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解放军89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珠江医院进修学习,提升慢性创面修复和皮瓣移植技术水平,目前已经能成熟开展糖尿病足领域的各种前沿诊疗技术。

潮汕地处沿海地区,海产品种类丰富,当地民众长期摄入海产等高嘌呤食物也导致了痛风的高发。部分痛风患者因尿酸盐聚集形成结晶,致使骨关节部位鼓包,也即大众熟知的“痛风石”。

从2000年开始,大峰医院的医生团队便留意到当地群众的痛风石诊治需求,从那时起,医院便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建立起专科合作,在区域内率先引进痛风石微创诊疗技术。如今,痛风石诊治已经成为大峰医院手足外科的特色服务,科室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能成熟开展痛风石开放治疗、微创治疗等术式,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合适的诊疗服务。

郑晓东说,手足外科学科发展很快,每隔几年都会出现新的技术,只有主动进修提升诊疗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让群众享受到更便利的诊疗服务。他介绍,当前大峰医院正在全力推进院区改扩建项目进展,推动院区硬件资源的扩容升级。作为一线的临床医技人员,他们也将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院加速诊疗服务能力。

创新发明获国家专利

对于多数基层医院而言,临床诊疗压力大、缺乏平台和科研设施等原因,科研往往是各家医院的短板。在潮阳区大峰医院手足外科,这里的临床科研氛围却十分深厚,科室从临床常规诊疗中持续向深度专研探索,积极参与到多个科研课题研究申报,推动临床科研进展,让病人更好地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就医便利。

今年6月,汕头科技行政部门公布了2024年汕头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自筹经费类)项目,由大峰医院手足外科张沛钠主治医师申报的《载抗生素骨水泥(PMMA)技术在与传统常规清创术在治疗慢性难愈性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入选。

据介绍,“骨水泥”是医用材料骨粘固剂的常用名,由于它的部分物理性质以及凝固后外观和性状颇像建筑、装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这个通俗易懂的名字。而“抗生素骨水泥”便是将适量抗生素与骨水泥混合,应用于严重、复杂的慢性创面修复(如外伤、糖尿病足溃烂坏疽),可大大控制感染、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手术费用、降低手术风险,为既往难以治愈的创面疾患的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新选择。

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大峰医院手足外科运用“载抗生素骨水泥技术”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已有近100例,大幅减少了患者长期开放性换药带来的痛苦,让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大幅提升。

而聚焦临床中患者术后切口愈合难带来的创伤大、住院久、费用高等问题,手足外科副主任医师陈锦涛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验,还发明了“旋进式皮肤牵张器”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通过旋进式皮肤牵张,将伤口两侧皮缘向中心逐步靠拢缩小伤口,最终闭合创面,有效解决了临床上伤口闭合不良的问题。

郑晓东介绍,科室营造了良好的临床科研氛围,接下来还将在临床医技和科研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学科发展“加速度”,竭力守护患者手足健康。

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