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地安葬骨灰超过6000份,绿色生态安葬率超24%;7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免费,累计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超2300万元……这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是汕头今年以来在殡葬改革工作上交出的成绩单。
入土为安是不少家庭面对“身后事”的传统观念。如何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事关千家万户,更关系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民政领域走深走实的成效。
近年来,汕头市民政部门围绕扩大基本殡葬服务供给、补齐殡葬设施短板等问题,大力推进殡葬设施建设,提升殡仪服务质量。同时,宣传引导移风易俗,倡导骨灰海葬、树葬等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推动绿色殡葬事业发展。今年初,汕头市民政局被授予“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从1844份到8.6万份
在澄海区外埔社区,“厚养薄葬”几乎成了当地人的共识。早在20多年前,这个约有6700名户籍人口的涉农社区就订立了村规民约,推进丧事简办,有的家庭一天就能办完丧事。“社区居民基本不用在家搞拜祭活动。”外埔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陈茂存说,社区内建成六座祠堂,用以供奉逝者的牌位,各祠堂每年举办3—6次集中拜祭活动。
一个涉农社区是如何形成如此文明乡风的?
陈茂存归结为观念和宗族凝聚力两个原因。一方面,外埔社区人多地少,不少人外出做生意,想法不拘泥于传统;另一方面,村里曾有个老码头,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大家已经习惯了吸收新观念。
近年来,外埔社区逝者的骨灰基本上由澄海区殡仪馆统一安排海葬。走出该社区,绿色殡葬之风还吹向了整个澄海区。
澄海区人均耕地面积0.13亩,全区184个村(社区)中有一半以上没有山林地,自然资源十分紧缺。多年来,在殡葬改革的推动下,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明。
一组数据反映了这一事实——2002年澄海区骨灰撒海量为1844份,2007年为2351份,2008年后几乎每年都在3000份以上。截至2023年底,澄海区骨灰撒海数量超8.6万份,年均撒海率在55%以上。
数据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澄海区相关政策与配套设施的完善。2013年,澄海区在全省率先打造专门用于骨灰撒海的海葬码头;2018年,该区建造了一艘总造价150万元、长20米的海葬专用船;2019年,澄海祥安墓园建成22亩的海葬纪念园,设有海葬纪念碑、生命纪念墙“垂芳录”等。此后,澄海区又在全省率先出台骨灰海葬管理制度,制定海葬活动标准化流程,推动骨灰海葬规范化发展。
如今,澄海区每周开展1—2次常态化骨灰撒海活动,并连续三年在海葬码头举行“爱融碧海向海而生”海葬公祭活动,累计超6000份骨灰通过该活动参加集体海葬。去年,该区被确定为广东省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生态安葬全面铺开
近日,在龙湖区新溪街道上头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以“移风易俗行动共筑文明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如期举行。
活动上,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宣讲丧事简办制度,提倡文明祭奠、低碳祭扫,普及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会、写心灵家书等祭扫方式,树立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理念。
这是龙湖区移风易俗宣传工作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汕头大力推进殡葬改革的探索实践。
龙湖区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进社区。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龙湖区在10个街道125个村(社区)建立一支由街道殡葬专管员、村(社区)干部组成的殡改信息联络员队伍,负责日常监管,为移风易俗把好关、站好岗、优服务。同时,在78个村(社区)设立红白理事会,并在各村村规民约中加入文明节俭办丧事内容,大力提倡丧事从俭,文明祭祀。今年上半年,该区绿色生态安葬754份,绿色生态安葬率达到54.36%。
龙湖区还推广节地生态葬法奖励政策,自行创设《龙湖区清理开发村中坟地补助实施方案》,目前累计清理、开发村中坟地183.17亩,发放财政补助89.72万元,清理用地全部用于建设工业厂房或文化广场。
在潮南区,“移风易俗、节俭丧葬”等新风尚也蔚然成风。
今年9月,潮南区在该区旗山墓园举行第三次骨灰免费集体树葬活动,169份逝者骨灰回归自然。潮南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希望,通过开展骨灰集体树葬活动,让更多群众提高对骨灰树葬的接受度,深植“厚养薄葬”理念,树立文明殡葬新风。
在汕头文明节俭办丧区域试点——潮南区东华村,绿色环保的殡葬观念也深入人心。早在2013年,东华村就筹资建设了“永思堂”骨灰存放楼,并成立管理处,依照相关要求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该村还将“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等事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宣传发动提高村民移风易俗意识。多年来,该村去世村民火化率始终保持100%。
7项殡葬服务免费
从最初鲜有问津,到如今形成新风尚,汕头殡葬改革如何得到大众认可?移风易俗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完善推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1997年,汕头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汕头经济特区殡葬管理条例》,2004年修改为《汕头市殡葬管理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死亡人员的遗体火化后,骨灰可以采取撒散大海、平地深埋不留坟头、植树等方式安葬。”
多年来,汕头还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部门殡葬管理职责》《关于加强骨灰管理的通告》《市民政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殡葬管理若干规定》《汕头市绿色生态安葬工作指引》等政策。从2018年起,汕头市政府将骨灰海葬正式列为制度性工作安排,纳入财政经费年度预算。澄海区出台骨灰海葬管理制度,实现骨灰海葬常态化管理。
除了政策的指引和制度的建立,汕头也注重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殡葬政策法规,倡导文明殡葬理念。同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组织村居老人进行广泛宣传,扩大骨灰处理生态化宣传教育面,把绿色殡葬宣传至千家万户。
在服务方面,汕头注重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引导服务,把骨灰海葬作为惠及广大群众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自2011年开始,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截至2023年底,汕头骨灰撒海数量累计超过13万份,海葬数量由最初的39份增长至2023年超8000份。
目前,汕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优惠政策,包括遗体接运、遗体消毒、遗体火化、骨灰寄存、遗体存放、遗体告别厅租用、骨灰盅等7项服务,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
“我们全面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殡葬服务需求,预计全年可为群众减免基本丧葬费用3500万元。”汕头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加大惠民殡葬力度,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倡导绿色文明殡葬新风,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记者 杨立轩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