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无感”助学?广州黄埔启动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广州教育头条
+订阅

中小学教育如何应对AI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更早挖掘学生潜力?怎么建立一体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梯队?近日,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举办2024年黄埔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暨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会。

活动现场,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签署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协议,和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开发教学质量监测大模型与无感知AI数据课堂教学大模型协议,助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1

建立长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教育发展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表示,近年来,教育部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鼓励地方和学校探索新型项目,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

黄埔区通过接入“无感知AI数字课堂系统”等技术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剖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撑。莫景祺认为,这种创新实践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学生带来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新合作将如何助推黄埔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具体而言,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将协助黄埔区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设计主教学课程体系,筛选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引进名师资源,助力搭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团队,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通过黄埔区教学质量监测AI大模型和无感知AI数字课堂教学大模型,运用数智技术,挖掘剖析教育数据,为学校提供命题设计、试卷评阅、数据解析等服务。

2

让智能平台使用成为师生习惯

“让我们看看这位同学如何解题。”黄埔区怡园小学数学教师高维靖话音刚落,大屏幕切换出现学生的身影。学生在课桌上答题的思路被完整呈现在屏幕上,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并向老师提问。

活动上,一堂示范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展示了“无感知AI技术平台”在课堂上的应用。通过天花板上四个拍摄感应设备,学生举手问答的次数、答题情况等数据均被“无感”记录。平台能实现课堂上智能批改常规作业,呈现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方便教师针对易错题目展开讲解。

“无感知”采集是指利用安装在教室内的摄像机自动采集学生学习数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知不到,不干预课堂教学,不增加教师负担。

“在数字时代,虽然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一切,但如果教师不掌握这种新技术,未来可能会被淘汰。”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说,希望通过教师培训、考核激励和评价改革等举措,让平台使用成为师生的习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黄埔区要借此机会,持续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全省树标杆、作示范”。

利用本土优势解决智慧教育落地难题

当前,不少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菜单”,学校选择对应服务,实现智慧教育在课堂落地。

“黄埔区科创产业集聚,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我们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深度开发和迭代升级,使人工智能应用更适应一线教学场景。”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院长陆优君说。

近年来,黄埔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应用工作及科学教育工作。今年9月,黄埔区举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发布会,启动全省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实验区工作,链接企业、学校、资源、平台,推动解决智慧教育痛点。

截至目前,黄埔区已有50所学校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了应用与探索,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智能反馈、学情诊断等多个环节。

陆优君表示,希望通过落地“无感知AI技术平台”,打造一个专属教育教学大模型,为黄埔区基础教育教学、课堂转型、教学改革以及教育管理决策等提供支撑。

南方+记者 陈理

通讯员 程开春

编辑 张鹏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