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激活后发优势 奋力跨越赶超丨奋进百千万 聚力新突破

南方+

11月26日南方日报《奋进百千万 聚力新突破——广东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媒体报道·化州篇》

今年来,化州捷报频传:化橘红产值突破百亿元关口后,产业跑进“药食同源”新赛道;乡村建起488家“微工厂”,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一批“村”字号赛事IP崛起后,引来广东万村篮球赛省级总决赛落地举办……

好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加压奋进、实干争先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化州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锚定“在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目标,千方百计激活后发优势新动能,努力把县镇村发展短板转化成高质量发展潜力板。

强动力

厚植产业新优势

化州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化橘红作为化州的拳头产业,既是群众的致富果,也是化州“百千万工程”乡村产业之基。

为把化橘红真正做成强县富民的大产业,化州不断打出新招实招,推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年8月,化橘红被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10月,又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中药材,其特色品牌价值不断攀升。

化橘红是化州群众的致富果。化宣供图

当前,化州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年产鲜果6万吨、干果1.2万吨。全市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已开发化橘红衍生产品200多种,涵括药品、保健品、工艺品、食品、饮品、日化品等类型,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

化橘红产业步入发展崭新阶段,化州正坚持全产业链运营的思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拓展产业增值空间。

化橘红博览中心。钟叶苗 摄

化橘红博览中心。钟叶苗 摄

在化橘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化州建起化橘红博览馆、化橘红初加工和仓储服务平台、化橘红品牌文化创意街、化橘红文化广场等4个项目,集研发、加工、销售、仓储、旅游、研学于一体,推动化橘红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发展南药产业,离不开农业科技赋能。与化橘红博览馆相邻的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围绕解决南药重大品种种源自主创新问题,建起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繁育等研发基地,已完成南药种质资源收集1156种,创制优质种质73份,为南药产业提供了优质种质、技术资源,带动垦地融合、农业增值。

激活力

点燃振兴新引擎

继一批“村”字号赛事IP在化州崛起后,2024年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系列赛——万村篮球赛省级总决赛于11月20日又在化州开打,让化州乡村的夜晚持续“热辣滚烫”。

今年夏季,化州市学习借鉴浙江、福建等地“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在鉴江街道东方红村举办首次“村BA”活动。为期24天的赛事吸引超10万人次到现场或线上观赛,带火冰镇小龙虾、化橘红咖啡、番石榴茶等“土特产”,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化州在东方红村举办首次“村BA”活动。冯洁云 摄

东方红村创新打造的村史馆、长者饭堂、儿童书吧、产品展示直播间、便民充电桩等一大批便民服务阵地,也成为了广大群众游客纷纷前来打卡体验的热门“景点”。

随着“村BA”的火爆“出圈”,如何将赛事的流量持续转化为经济的增量和文化的能量,成为化州市探索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目标。随后,村播、村厨、村运系列赛事纷至沓来。

化州首届中医药文化最燃夜市。化宣供图

陆续举办的“村”字号赛事,见证了化州乡村振兴的潜力无限。一场场体育、文化、美食的盛宴,通过“赛事+产业”“美味+美景”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人气聚起来、特色产业旺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群众生活乐起来,吸引更多人从“参加一场赛”转向“玩遍一座城”,为化州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动力。

如今,化州正持续完善“文化+”“体育+”“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机制,把镇的特点、村的资源“亮出来”,通过“众议众筹众创”模式打造赛事经济、夜间经济。

促提升

绘就绿美新画卷

实施“百千万工程”,民生提优是关键。生活在化州,开窗见绿、推门见景。这正是化州坚持绿色发展,优化提升绿美乡村带来的新貌。

今年来,化州市坚持党群同心、联动发力,在全民植绿的基础上,统筹点、线、面全域推进绿化美化提质增效,将绿美之风吹遍化州每一寸土地。

绿美乡村。董俊锋 摄

点上出彩。化州以全域推进“绿美庭院”“四小园”建设为“小切口”,优化提升绿美乡村建设成效,已累计建设“绿美庭院”5057个、“四小园”2.84万个。

线上成景。化州把打造绿美示范路线作为提升城市魅力、聚集城市人气的重要抓手,推动全市主干道绿美品质提升,形成了市镇村组全辐射的绿色路网体系,成为了化州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面上美丽。今年来,化州全民植树49.71万株,完成年度任务的159.23%,其中乡村植树29.52万株,完成年度任务的148.11%。

绿美乡村。化宣供图

实践中,化州市还创新机制,带动广大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成为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目前,化州通过建立“认领一棵树”“认领一个园”“门前三包”机制,让“绿美庭院”“四小园”实现长效管护。

为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化州拿出更多创新举措,优化公共服务配置。聚焦办好“一老一幼”民生实事,化州在成功打造1个社区长者饭堂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和当地村(居)民实际需求,面向全市374个村(社区)推进长者饭堂建设,用“舌尖上的美味”承载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案例

乡村“微工厂”搭起振兴“大舞台”

“哒哒哒……”宽敞明亮的布偶玩具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巧手”分散在各个作业区,裁切面料、缝制布偶,紧张有序地忙着手上的活儿。

这是落户于化州市笪桥镇瑶埇村的恩铭玩具厂的日常生产场景,工厂就建在村民家门口,乡村产业和群众就业实现了“双丰收”。像这类乡村“微工厂”,化州已培育了488家,搅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乡村“微工厂”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化宣供图

不久前,由广东省组织遴选的40个《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出炉,“茂名化州市以‘五个坚持’培育发展乡村‘微工厂’”的经验做法入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个典型案例之一,为粤西唯一入选的案例。

近年来,化州市健全落实市镇两级“一把手”招商引资机制,发挥商会、招商专业团队和市驻外招商队伍的作用,深入开展联合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来自各镇街的能人纷纷响应起来,有人搬回了五金生产线,有人搬回家具制造厂,有人搬回了新能源电子厂……一间间乡村“微工厂”在广袤农村破壳生长。

此外,化州着力引导相近经营范围的小微企业逐步集中发展,将各镇打造成特色服装加工、电子加工、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玩具制造等专业镇,让集聚发展产业成为乡镇的特色业态甚至支柱产业。

截至2024年10月,化州已累计培育引入乡村“微工厂”488家,年产值约9亿元,每年创造税收约825万元。它们业务广泛,涉及电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家具门窗加工等行业,撬动了化州乡镇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它们规模不大,却吸纳了周边近8000名村民就业,让乡村富余劳动力足不出村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陈杨官 杨礼圣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