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是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厚情感。为传承和保护东莞市地名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地名“乡愁记忆”,近期,东莞市民政局将陆续刊播东莞地名故事,诚邀广大读者跟着地名游东莞,在有趣的地名故事中探索东莞文化,敬请垂注。
塘厦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地处广州—深圳—香港经济大走廊的黄金地段和“莞深港1小时生活圈”的核心地带,是东莞东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东莞东南部区域中心。
塘厦的地名背后有怎样的故事?据记载,古时当地有一个30多亩的大水塘,陆陆续续有人在水塘周围居住,到宋代逐渐成为一个集市,名为“塘头厦圩”,意思是“水塘头有很多房屋或很多人居住”。1934年开始简称为“塘厦”。
“厦”在普通话中为多音字,可读“厦门”的“xià”,或者“大厦”的“shà”,指高大的房子。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塘厦”中的“厦”读“xià”而不读“shà”呢?
其实是因为在粤语中的“厦”只有一个读音“hā”,与粤语“下”字读音相似,到了普通话这边,久而久之也就读成了塘厦“xià”。
而塘厦各社区地名中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下面带你了解!
莲湖
莲湖村,于明洪武年间(1451年)立村,是因东莞石碣水南村村民林莲湖偕妾到此居住,故名莲湖。
横塘
横塘村约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为村前有一口大水塘,故名横塘。
石鼓
石鼓村原名田厦村。因村中小山丘上有一大石,形似大鼓,用木击之,声如鼓名,故名。该村于元末明初(1384——1401年)东莞黄氏后代迁此立村,因3000多亩荒埔长满田螺,取名田螺厦,后人简称田厦。
桥陇
桥陇村,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祖黄国受由东莞迁来建村,至今也已经有585年的历史了。
清湖头
清湖头最早由杨姓先祖杨慎于明朝洪武三十年(1398年)到此立村,后来冯氏先祖冯添丁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到此定居。传说,因村西榄岭半山腰有一湖,湖水清澈见底,故名清湖头。
蛟乙塘
蛟乙塘村,于明洪武十二七年(1394)赵氏始祖赵胜宗偕其侄到此立村。传说,村前一口长形水塘被龙卷风卷去泥土而得名蛟乙塘。
莆心湖
莆心湖村,于明天顺年间(1414——1424年)罗氏始祖罗耕室从谢岗镇黄曹村(现曹乐村)迁此定居。因村前草地内有一湖而得名莆心湖。
振兴围
振兴围村,由清乾隆年间(1750——1780年)由诸佛岭村13户刘姓农民到此定居,因他们辛勤劳动,决心振兴家业而得名振兴围。
田心
田心村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由大坪村叶弘之第九代孙叶友兰迁此立村。因四面是水田,村处中心,故名田心。
龙背岭
龙背岭村,原名黎背岭。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叶姓从黄江镇长山口村迁此。因聚落背靠的观音山主峰像龙背一样而得名龙背岭。
林村
林村,原名琳村,至今已有595年历史,因建在一个山冈森林里,故名林村。明永乐十七年(1420)李氏直系九世祖李寿安在此立村。
石潭埔
石潭埔村又名江源村,于元顺帝年间(1333-1340)立村。建国前是个典型的单一形式村落,除嫁入的妇女外,99%以上的农户都姓黄。建国后因管辖扩大,现主要有黄、罗两大姓氏。
塘厦社区
塘厦社区,原塘厦圩,是塘厦镇的中心区,是塘厦镇商业、金融的中心。
凤凰岗
凤凰岗村,传说此处山冈原有枫林,鸟雀成群,常见凤凰飞落栖息,故名。由黄姓先祖黄坤伟于清雍正三年(1725)到此立村,至今290年历史。
石马
石马村,又名石溪,由明代中期刘氏四世祖刘高峰从诸佛岭东埔围迁此定居,因村背靠石马岭,故名石马村。
平山
平山,是赵氏先祖赵桐珍于明朝宣德二年(1427)从谢岗到此立村,已有580年历史。
沙湖
沙湖,至今621年历史,是赵氏先祖赵天俊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从东莞城区迁此定居,因村面向大沙河,故名沙湖。
诸佛岭
诸佛岭村,因该村紧靠猪(与“诸”谐音)岭而得名。于清顺治四年(1647)刘氏先祖刘伯华迁此定居。
四村
四村,最早立村的是西埔围,因从塘厦东埔向西移居而名西埔围,后逐渐形成江上、福基围、庙岭等村庄,于1954年由4个自然村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社时冠名四村。
大坪
大坪,又名大平。南宋祥兴二年(1279),行军都统叶弘被元兵追杀,逃到这里隐居方得太平,故名大平村。至今已有734年历史。
南方+记者 薛屏
图片来源:印象塘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