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教联体”建设路径,2024年11月22日,广东省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暨“教联体”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市越秀区培正中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办,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承办,汇聚了省内外众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市、县(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负责人、媒体、社区和德育基地代表等共计1000多人,共同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广东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方树生致辞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破解当前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的关键举措。广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方面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广东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章立制,出台一系列指引性文件,初步建立起协同育人制度体系;在先行先试方面走在前列,依托高校开展前瞻性研究,建设多个全国协同育人实验区,选树众多典型案例;在整合资源方面成效显著,将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实践元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校外教育空间。同时,广东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也得到了全国政协视察团的充分肯定,初步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长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方树生强调今后要以“教联体”建设为契机,全方位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主体间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共进,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各地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与优势,大胆探索契合本地实际的“教联体”建设路径,积极开展实践创新,为广东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广东省关工委副主任,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王玉学致辞,他回顾了多年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下,教育系统关工委积极作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积极探索,多方面举措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实践区建设成绩斐然。未来将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凝聚合力,推动家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研讨会现场展示了广州市越秀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成果,包括红色立体研学线路及工作坊建设情况,为全省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主题交流环节,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周峰教授分享了家校社协同育人40年的广东经验。广州市教育局刘琦宝处长介绍了广州“六大工程”助力“教联体”落地实施经验。深圳市教育局魏新华副处长以“共创、共享、共成长”为主题分享了深圳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对德育课程一体化进行了深刻解读,为参会者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发。
研讨会还设置了两个分会场。分会场一聚焦“教联体”建设展望,来自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光明区、汕头市龙湖区教育局代表展示了广东省在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随后,高校专家、媒体代表、社区代表、区域及学校代表围绕“教联体”建设展开圆桌论坛,深入探讨其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部分与会人员还体验了新时代越秀少年红色史迹讲解队与中共三大会址协同育人的展示。分会场二则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展开交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广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代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代表等分享了各自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广东省中小学在该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最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关于推动家庭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给与会者带来深远且多维度的启发。
评论:以“教联体”强化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建设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指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工作方案要求“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 ‘教联体’”。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办广东省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暨“教联体”建设研讨会,通过实践经验分享与理论深度解读,积极展示广东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深入探讨“教联体”建设路径,为全省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学习与交流平台,并进一步明晰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及“教联体”建设的前进方向与实践路径,为广东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资源是教育的重要基石。趁着“教联体”建设东风,教育部门在政府支持下与有关部门、社会资源单位协调联动,要以“教联体”建设强化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平台建设,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基于此,教育人要善于把“教联体”当作一个平台化、职责化的资源库,通过主动作为、自觉担当,在“教联体”建设中知行合一、立己达人。
作者:黄日暖 郑向荣
作者:广东教育杂志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