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六”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城乡风貌整治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秋冬季节,一幅产业兴旺、城乡和美、群众安居的和谐画卷在河源市和平县大地上徐徐铺开。
自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和平县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紧紧围绕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人居环境建设、大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大抓体制机制改革、大抓社会力量参与等“五个大抓”要求,始终坚持以头号力度,高效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全力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百千万工程”有力有序推进。
鸟瞰和平县城风光。 受访者供图
产业振兴“激活力”
县、镇、村齐头并进
和平县地处东江上游九连山腹地,是全国最南端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猕猴桃生产基地县。今年4月,“和平猕猴桃”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河源第3件、和平县首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和平县“三个六”产业之一,猕猴桃的发展见证了和平县产业振兴的强劲势头。
目前,和平县包括猕猴桃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园、腐竹产业园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提质增效;油茶新造2.5万亩,油茶低改及抚育2.7万亩;全县种植大豆面积超过1.16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腐竹产业年产值超7亿元;丝苗米产业园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水稻7000多亩,有效推动特色农业持续扩面增效。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和平县以县领导包保工作制度为抓手,强化对各项产业的全程调度和跟踪落实。据统计,今年1至9月,和平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9亿元,同比增长3.5%。在工业领域,和平县深入推进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仅今年以来,就新签约17个工业类项目,合同投资总额达到24亿元。
和平县不仅在传统产业上持续发力,还创新实施“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共建模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园、可穿戴饰品产业园等特色园区项目建设。以钢铁、腐竹、食品饮料、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为例,今年1至9月,六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8.3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4%。
产业振兴,文旅、商贸等服务业同步发展。翠山竹海森林公园投用,水背古村阳明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在文旅项目带动下,和平县“六大服务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繁荣。
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受访者供图
环境整治“换新颜”
美丽宜居乡村展新姿
驱车行驶在和平县的乡村道路上,两旁的风景如画,干净整洁的村庄与错落有致的农房相映成趣。这正是和平县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取得的显著成果。
以浰源、优胜、贝墩三个镇为例,在今年第二季度全市打造干净整洁有序镇街专项行动中,这三个镇入围全市前十名,展现出和平县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的硬实力。
为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平县确定每周三为镇村卫生清洁行动日,动员党员干部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216个行政村清拆存量泥砖房达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和保洁覆盖面保持100%。
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和平县还实施城乡风貌管控提升行动。聚焦环境风貌、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主干道沿线为重点,进行了“分区、分步”式的整治提升。截至10月底,和平县已完成城乡风貌整治提升1616栋,超额完成了整治任务。
不仅如此,和平县还积极推进典型镇村培育工作。热水镇作为首批典型镇,其选树培育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正在推进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彭寨镇、林寨镇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总体施工进度达90%。通过这些典型镇村的引领示范,和平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
林寨古村。 受访者供图
公共服务“惠民生”
共享发展新成果
走进和平县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室里窗明几净,教学设施先进齐全。这得益于和平县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优化。
今年以来,和平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建成和平县就业驿站等平台,累计为企业搭建供需平台招聘活动15场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750人。
在教育领域,和平县成立了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优化提升了60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并完成了多所学校的运动场改造和硬件设施建设项目。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县妇幼保健院新院、县疾控中心实验大楼等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民众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型城镇化建设亦是和平县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编制《和平县县城品质提升规划》等规划,以及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县城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和平县还荣获了多项荣誉和认证,如阳明镇上榜2024镇域经济全国500强等。
社会治理领域,和平县同样不遗余力。全县加快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和“3+1+1”专项治理各项工作,高标准完成了乡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这些努力,和平县的社会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在改革创新方面,和平县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营商环境短板弱项提升行动等举措,不断增强县镇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和平县还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当前,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和平县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通过产业振兴、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平县正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和平县将继续秉持实干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广东供销天润(和平)粮食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平融媒供图
案例
上陵镇:翠山竹海换新颜 竹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
驱车沿粤赣高速疾驰,一过和平县上陵镇出口,眼前豁然开朗,“翠山竹海森林公园”几个大字跃然眼前。环顾四周,竹山延绵不绝,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双百行动”助力下,和平出台《和平县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重点工作方案》,打造丰产毛竹示范林,招引竹制品深加工企业,建设竹产业园、竹生物质循环产业园、竹博园及竹产业科技小院,依托丰富竹林资源,和平县势如破“竹”铺就“绿富双赢”乡村振兴产业路。
今年5月,翠山竹海民宿招商大会的成功举办,4个项目的成功签约,更是为当地的竹酒店、竹民宿、竹露营、竹咖啡、竹探险等新型业态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已有30多户村民有意向将自家闲置房屋出租改造成民宿,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
翠山竹海。 受访者供图
上陵镇,这片位于和平县北部,与江西省定南县接壤的沃土,拥有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全镇林地面积达18.7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4.79%,其中毛竹资源面积就占了12万亩,立竹库存量超过2400万株。翠山竹海,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竹林,其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覆盖率高达83.5%,被誉为“华南最大的天然氧吧”。
为了充分利用这片宝贵的竹林资源,和平县以翠山村为中心,精心规划了翠山竹海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1725亩,总投资1139万元,以“识竹”“赏竹”“游竹”“恋竹”“美丽乡村”五大主题为核心,打造了一条全长6.15公里的竹林绿道,将岭南风格与广东特色完美融合。
公园内,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登山步道、古驿道、观海亭、天梯栈道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了便捷舒适的游览体验。据预测,项目建成后每年至少可接待2万名游客,带动关联产业年增收约200万元,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约40个,为翠山村村集体带来每年约20万元的增收。
今年国庆假期,翠山竹海游人如织。 和平融媒供图
除了翠山竹海,上陵镇还拥有罗村羊角石、米福盘石、寨西将军山、上陵五指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宜居且适合发展旅游的绿美小镇。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和平县在完善翠山竹海森林公园配套文旅设施的同时,还鼓励翠山村村民参与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探索建设纯竹结构建筑,打造具有上陵特色的竹文创产品。
上陵镇党委书记谢智力表示,上陵镇将紧紧围绕建设“岭南客家竹乡”文旅名镇的目标,科学开发竹林生态旅游项目,推出更多新型业态和模式,推动竹林康养基地建设。同时,他们还将积极推进竹制品产业园规划建设,引进和培育竹制品龙头企业,加快竹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
撰文:黄敏立 张浩森 通讯员 邓燕琴
策划:魏金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