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基层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持续的技术帮扶推动“双百行动”给出了答案。南方+汕头医疗频道从该院获悉,近期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带领对口帮扶单位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成功为一名冠心病患者实施“生物可吸收支架置入术”,助推对口单位冠心病介入治疗再上新台阶。据悉,“双百行动”开展以来,汕大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对口单位带去了多项新技术,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推动对口单位心血管介入能力“从0到1”的跨越。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植入冠脉支架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的冠脉支架植入是将金属支架植入心脏的冠状动脉并长期留置于体内,以维持血管通畅,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让不少冠心病患者对成为“金属心”心生顾虑、望而却步。而生物可吸收支架是完全体现“介入无植入”理念的一项新技术,既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又能让他们告别“金属心”。
日前,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了一名中年男性,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评估为需要植入冠脉支架。由于这名患者对植入金属支架较为抗拒,寄望于植入新型可吸收支架,但是,生物可吸收支架有着严格的适应症,手术难度较传统金属支架植入大幅提升。在汕大医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余伟博士的带领下,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按照操作规范,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造影检查显示此次手术效果理想,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目前正在稳步康复中。
余伟博士介绍,“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的是左旋聚乳酸材质,在植入体内后,经过2到3年的降解期,可全部降解为对人体无毒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最终完全排出体外,避免了金属支架植入后因永久留存体内而可能带来的远期支架内再狭窄或血栓风险,真正实现了从“血管再通”到“血管再造”。这项心脏介入前沿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在介入无植入诊疗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据了解,“双百行动”以来,余伟博士赴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已近一年,期间指导对口医院开展了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Shockwave IVL技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等一批新技术,让当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再也不用长途奔波赴中心城区看病就诊,充分享受到前沿医疗技术开展带来的便利。
南方+记者 彭深
通讯员 林婷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