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个街道艺养中心在越秀六榕街揭牌

南方+

11月21日,由广州文化集团旗下广州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与越秀区六榕街联合打造的六榕街道艺养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活动现场,领导嘉宾观看话剧《三家巷》和艺术团表演,居民群众亲身体验团扇、书法、茶道等课程。

 持续优化基层公共文化供给 

走进升级改造后的六榕街文化站,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层楼都承载着不同功能。一楼为理疗休闲、多功能活动区。理疗休闲区提供专业的理疗服务和舒适的休息环境,多功能活动区则可根据需要进行场地布置,举办各种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二楼为课室,青年夜校、老年艺养的课程都在此开展。三楼为公共开放空间、文创中心,大型LED屏幕,可用于播放文化宣传片、艺术作品展示等。四楼为非遗文化学习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培训环境,同时可进行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展示,如传统手工艺制品、民间艺术表演等。五楼为图书馆,收藏大量图书,涵盖文学、科技、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六楼为表演中心、排练场,配备音响、灯光设备和舞台区域,满足社区各类文艺团体的排练和表演需求,专门设置休息区,安排指导团队助阵,为表演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支持。同时六楼屋顶安装的光伏,是低碳六榕建设的生动注解和现实诠释之一。

原来的文化站活动,大多为居民自行组织,人员零散、时间不固定、内容相对单一。现在由第三方介入统筹运营后,居民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工作日白天是长者的时间,合唱、手工、绘画、手机摄影、声乐、差异、健身操……种类多样的课程供君挑选。工作日夜晚是青年夜校时间,课程也更合青年的“口味”,搏击操、手机视频制作、口才演讲、流行音乐……忙碌了一天的青年很乐意来此换换脑,充充电,青年夜校的课程往往供不应求,全靠“手速”。周末的课程则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少儿语言艺术、乐高、主持……在此过一个愉快有意义的周末,成为青少年的不二之选。

面对焕然一新的环境布置和种类多样的课程安排,住在附近的黄阿姨高兴地说道:“里面装修得咁靓,环境又舒服,活动又咁丰富,以后要同哋姐妹多哋过来。”

 探索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 

2024年7月,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不同供给主体优势,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

越秀区先后制定出台《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暂行办法》《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新接收市、区移交文博场馆的管理办法》,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馆服务的准入条件、程序要求、监督管理、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六榕街通过尝试社会化运作方式,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课程和活动,把文化站建成百姓欢迎、市场叫好的活动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居民参与的三方共赢模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实现管理、经济、社会多重效益。

“我们目前已经和很多其他的街道取得了联系,我们也非常愿意跟其他街道在这一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我们想把咱们全市首个街道艺养中心的运营模式作为一个示范点、样板间,向全市进行推广。”广州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槐涛介绍。

引入企业后,六榕街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让运营团队来“办”,街道明确专人管理、联系和监督运营,基层文化干部可以从繁琐的运营中解脱出来,专心进行辖区公共文化规划。同时,社会力量的加入拓宽了资金来源,使得文化站运营不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单一投入,筹集了更多资金用于设施更新维护、活动组织开展等,一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大包大揽、事务繁杂人员不足、效率低下、无人问津的局面,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组织型向指导监督型转变。

此外,社会力量带来了专业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的服务模式,市场化的运作更能及时掌握、动态跟进群众需求,纠正文化供给中“自上而下”的错位现象。槐涛介绍:“合作以来,首先对原来比较老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面貌焕新;升级改造完之后,进行了内容方面的策划和运营,在策划之初就秉持‘在满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公共文化职能的前提下,进行丰富业态’的基本原则,目前我们设计的业态包括白天的老年大学、晚上的青年夜校、周末的小区少年宫等形式。我们的基本设想是,立足社区,打造全时段服务全龄段群众的一个文化枢纽阵地。”

六榕街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圈,专业运营团队提供的丰富内容,兼顾不同年龄群体,一站式解决群众文化诉求,让群众身边的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同时,充分发挥居民参与基层文化服务的主体性作用,形成民主协商决策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用于课程、活动决策,实现“居民所需、中心提供、随时筛选”的治理模式。

 连片打造文化艺术社区 

文化艺术气息不只局限在文化站的一方天地内,在走进文化站的两侧道路上,有福墙、古亭彰显着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推进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六榕街盘福社区收集意见翻阅资料后,计划以“发掘广府韵味,展现岭南风情”为主题对人居环境进行提升,打造“水墨艺术社区”。未来这里将会展示高剑父纪念馆里岭南画派的作品、满洲窗装饰,辅以四君子“梅兰竹菊”水墨书画,让居民走走停停间就可以置身于岭南特色的书香水墨文化中。

在六榕这样的老街巷,很多居民都非常喜欢把弄花草陶冶性情,尤其是一楼的住户门前的绿植,是街区悠闲艺术氛围的巧妙点缀。今年以来,六榕街针对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在街区景观视觉落差较大的实际情况,精心谋划绿美街巷创建项目,并将其作为年度高质量发展书记项目着力推进实施。盘福社区周家巷作为绿美街巷创建示范点,从选植、种植到管养全链条都由居民做主,社区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留居民的“原创”作品,让行人游客在步履穿梭之间移步换景,充分感受街区的艺术匠心和绿色之美。

 艺养服务全龄享,全域辐射共发展 

广州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广州文化集团旗下“广芭、广歌、广话、广杂”四大国家级院团以及广州老年开放大学专业力量,以“艺术顾问+授课师资”的模式组建了300余人的文化教育培训师资团队,预计常态化开设75门符合各年龄段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课程,预计年服务可达近4000人次。

艺养中心每周固定对外开放56小时,提供50个公益学位,同时面向特殊人群开设免费体验课程,让特殊群体也能接触艺术、感受艺术。

结合六榕街道深厚的岭南传统文化底蕴和常住人口状况,艺养中心还推出了粤语经典歌曲、非遗团扇、茶艺等特色课程,长者心理疗愈、益寿食疗等养生类课程,手机视频制作、成人搏击操等拓展类课程。

“目前课程在收费方面分为普惠性收费学位和公益学位。我们会参照普惠性的收费项目进行定价,价格肯定会比市面上商业性的培训低;我们还会提供每年至少50个全免费的公益学位,公益学位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开放。”六榕街文化站负责人郑紫莹介绍。

未来,艺养中心将着力于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幸福指数,探索形成“白天长者学堂,晚上青年夜校,周末小区少年宫”的运营模式,打造成为“立足社区,辐射周边,全时段服务全龄段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的枢纽阵地”。

采写:南方+记者 马艺天

摄影:梁文祥

实习生 叶华夏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