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李子柒回归,非遗有了新故事

中山石岐发布
+订阅

近日

“顶流”李子柒带着

《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

华丽归来

视频一经发布,瞬间引爆网络

在上线不到6小时内播放量已经破亿

相关话题连续霸榜热搜榜单

实力诠释了“归来依然是顶流”

此次李子柒携新作回归

不仅让世界再次看到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

更将“非遗”带到了大众眼前

跨越国界,传播至全球

让越来越多的人

了解和爱上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当前,在短视频的浪潮中,非遗赛道正成为新的风口。近年来,不少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在非遗文化上深耕,用镜头记录非遗之美,将生活美学和传统技艺巧妙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红出圈”,重塑非遗在年轻一代心中的地位。

@江寻千(九月) 雕刻冰龙、打铁花

@南翔不爱吃饭 制作盒子灯

石岐,作为香山文化重要发源地

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

不仅展现了石岐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也成为这座多样城市文化的生动写照

一直以来

石岐高度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着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我街道共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

市级非遗项目5个

今天,跟着石岐君

一起来感受一下石岐非遗的魅力吧

省级非遗项目-石岐赛龙舟

石岐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历史上是水网交错地带,每逢端阳时节,必举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在石岐的历史源远流长,明嘉靖年间就有端午赛龙夺锦的记载,现赛龙舟活动以紧邻河涌的张溪、南下、基边、员峰、西厂、上基、大墩、岐头、厚兴等乡村最为盛行。石岐的龙舟以“员峰牛根”“员峰长龙”“基边康龙”“张溪祖庙”“南下城南武侯庙”,以及民国时期建造的“大墩北龙”“上基康龙”等龙舟最有代表性,时间最久远的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12年,石岐赛龙舟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遗项目-石岐米酒酿造技艺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石岐米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具有豉香型白酒酿造技艺的典型特征。石岐米酒酿造技艺主要传承区域集中在中山市石岐城区。随着产品的畅销,传播区域包括了美加、秘鲁、新西兰、法国等有华人聚居的地区。

石岐米酒酿造技艺采用天然野生菌丸酶种,以本地种植的大米和长江水库优质水源为原料,加上串珠叶、薄荷叶、桂叶等中华草本精华,经过制曲、煮饭、发酵、蒸馏、酝肉、调酒、静置等多个工序酿造,所生产的石岐米酒在30度左右,属于低度数豉香型米酒,深受各地群众欢迎 ,是南方地区广大百姓日常饮用的米酒。2022年5月,石岐米酒酿造技艺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项目-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

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是一种发源于石岐,以当地特有的石岐乳鸽为原料,选用蒸、煎、炒、烤、炸、煲、熏、熬、焖、焙、煮等手法制作出一系列石岐乳鸽菜式的烹饪技艺。如今,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已发展制作出红烧乳鸽、生炸妙龄鸽、药膳乳鸽、盐焗中鸽等百余种菜式。2022年,石岐乳鸽菜式烹饪技艺被纳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项目-骨木镶嵌雕刻技艺

骨木镶嵌雕刻技艺是广东中山艺人以牛骨、猛犸牙、玉石、彩贝、红木等为原材料,巧妙运用多种镶嵌、雕刻方法创作制成工艺品和生活用品的一种传统制作技艺。骨木镶嵌雕刻技艺用料考究,工序繁复,技法灵活,将色泽温润光洁,纹理顺滑自然、长短厚薄相宜的动物骨牙与木坯相拼接,精雕细刻。作品题材广泛,尤以山水、花鸟和人物见长。

骨木镶嵌雕刻技艺融汇了各类传统镶嵌、雕刻工艺,国画和现代美学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2023年,骨木镶嵌雕刻技艺被纳入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项目-张溪大棍

张溪大棍是一项在石岐街道张溪村有序流传了两百多年的传统武术项目,棍法阴阳互易,虚实结合,以五行布门,八卦定方位,步法严谨有序,一棍一马,配合身法、腰法灵活多变,马活棍生。2022年,张溪大棍被纳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项目-石岐蔡家拳

蔡家拳相传在乾隆期间少林僧人蔡九仪所创,后在中山广泛流传,蔡家拳特点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借力,以巧取胜,主要拳种有大小运天拳,天边雁拳,柳碎梅拳等,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22年,石岐蔡家拳被纳入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遗项目-员峰胡家恒拳

员峰胡家恒拳诞生于同治年间,包括恒拳、五桥、狮子滚球拳。胡家恒拳的器械有岳家枪、棍、剑、锏等。胡家恒拳和岳家枪,历史悠久,融合了“仁、义、诚、信、道”等儒家思想,是中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现今,“胡家恒拳”的传播路径逐渐扩大,中山、斗门、广州、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也散布着员峰胡家恒拳的弟子。2024年,员峰胡家恒拳被纳入第十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个非遗文化项目的背后

是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

匠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为非遗传播助力的

不止李子柒

还有广大文化创作者们

和广大观众朋友

大家的创作、关注、传播

让非遗有了新的故事

在“兴文化”这条道路上

我们殊途同归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