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包公遇上陈瑸:廉洁典范在肇庆深度交融

南方+

岭南清官陈瑸“来”了肇庆市包公文化园。

近日,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举办“国家祥瑞 千秋茂典——陈瑸生平史迹展”,不仅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献、文物以及多媒体互动形式,生动展现了清代廉吏陈瑸的清廉形象和百姓情怀,更与肇庆深厚的包公廉洁文化相结合,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一个深入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近日,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举办“国家祥瑞 千秋茂典——陈瑸生平史迹展”。

包拯与陈瑸,分别生于宋朝和清朝,都以清廉、公正、为民著称于世。两位廉洁典范在肇庆深度交融,成为现代社会中廉洁文化的宝贵财富。

陈瑸跟包拯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学霸,且都大器晚成。

公元1656年(顺治十三年),陈瑸出生。他七岁时,父亲送其入私塾读四书,15岁参加童子试,19岁成家,22岁生长子当爹,24岁生次子。俗话说:男子当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陈瑸一边挑起家庭重担,一边坚持读书迎考,39岁赴京赶考中进士,而后回乡侍奉双亲五载,在44岁才选授福建古田知县。包拯是29岁中进士,因为尽孝,辞官十载,39岁才正式踏上仕途,赴天长县任县令。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

包拯上任古端州时,瘴疠横行,环境恶劣,经济贫穷,民不聊生。包拯上任后,访砚民,查冤案,除污吏,兴文办学,发展农业,很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陈瑸来到古田时,同样环境恶劣、豪吏横行,百姓穷苦不堪。陈瑸同样访民调查、制定措施,首先以公开考试之法裁剪冗员,用“清丁田”之举打破豪绅们的垄断欺压。豪绅们没想到这位新来的县官敢动他们的奶酪,遂找陈瑸的把柄。结果找来找去,真找不出陈瑸的过错:他一不贪,二不收,白天审理案件、访贫问苦,晚上油灯亮到深夜,而且生活清淡、粗茶寡烦。豪绅们想尽办法行贿他,都无隙可乘,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县令。

市民群众前来参观展览。

他们都有一条克己律人的座右铭。

包拯在端州将“题端州郡斋”一诗书于墙上,成为包公一生的座佑铭。 陈瑸在古田亲自书写“飞心诚意”扁挂于堂上,一生激励自己。因为他认为“已若端飞,人必不难于治”,要用已正来对付不正。

他们都是清官治世,取得显著成效。

陈瑸到任古田县仅一个来月,就征得税银三千两,将拖欠税银缴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把自古以来俗称难治的古田县治理得役均赋平。史书记载,整个古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物阜民丰”。这和包拯治端三年所取得的成效非常相似。

他们都因廉能俱佳,得到皇帝重用,离开之时百姓不舍,传为佳话。

彼时,台湾百废待兴,急需有能之士前去治理。陈瑸的能力在朝廷传开,康熙皇帝知人善用,立即将陈瑸调任台湾。陈瑸离开时,古田百姓十分难受,纷纷跪求留任。这和包公离端上京是类似的情形。端州留下了“一碗清水送包公”“岁满不持一砚归”的动人故事。陈瑸离开古田后,古田的百姓专门建了一座生祠,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位好官、清官。

清康熙帝赐陈瑸木刻诗匾。

陈瑸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的品质,成为千百年来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雍正十年,陈瑸成为亲师贤良祠的首批十位名臣之一,雍正帝在祭文中称赞其为“卓然一代之完人”。2007年,广州南粤先贤馆从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遴选出50位南粤先贤,陈瑸入选其中。

作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通过举办各项展览活动,持续进行爱国主义、廉政文化教育和道德文明的宣传。陈瑸与包公在此“相遇”,不仅是两位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两种精神的交融与传承,将能更好弘扬为官清廉、公正、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撰文:卢舒曼 徐文娟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 刘舜欣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