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公布入选名单公示。其中,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申报的“银龄互助 情暖珠江——打造‘初老服务老老’的社会治理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公益慈善专项奖’”。
点击链接查看: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4)入选名单公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珠江街道着眼辖区老年群体实际需求,凝聚社区“银发”力量,开辟“初老服务老老”基层治理新路径。
贴合“一个趋势”
珠江街道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长者占比25.22%,其中60-69岁的初老长者、80岁以上老老长者分别占比54.81%、14.81%。在老龄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珠江街道聚焦长者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银发”余热,推动“初老”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生力量,增强“老老”健康支撑保障,以创新实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满足“双向需求”
珠江街道初老者中有不少上世纪国营华侨农场职工、知青。他们专业技能过硬、身体硬朗、热心公益、期待利用空闲退休生活发挥余热服务社会;老老者多有行动不便,日间生活照料需求突出,但子女忙碌、照料多有不便,且老老者对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有更高期待。
基于初老和老老间的“双向需求”,珠江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初老服务老老”创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让初老为老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丰富、充实晚年生活,并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收获“退休不褪色”的满满成就感;让老老面对身体疾病、意外事故时多一层保障,在初老服务中获得精神慰藉和心理抚慰,搭起初老和老老间的“连心桥”,推动“双向需求”转化为“双向奔赴”。
构建“三方结对”
以长者需求为导向,成立初老志愿团队。珠江街道成立“金太阳邻里暖心工程”银龄互助项目,组建初老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一人一档”需求库,对接、分析初老、老老双向需求,促成双方组成结伴邻居,由初老志愿者为结伴邻居提供定期上门探访和生活照料服务,让初老者“老有所为”、老老者“老有所依”。
探索长者互助服务模式,搭建“三方结对”机制。随着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珠江街道推动“金太阳”志愿者服务队从“个人-队伍-组织”发展演变,培育“金太阳”公益服务社,以“三方结对”构建特色“SVO”社区长者互助服务模式。在“三方结对”模式下,1名社会工作者(S)对接多名志愿者(V),指导帮助志愿者规范化、精细化结对服务,并及时协调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名志愿者(V)对接3名中高龄行动不便长者(O),定期上门探访,建立稳定联系,关注老老身体状况,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并予以精神慰藉、情感支持,三方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为“SVO”模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多元化服务内容,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在需求渐趋多元、服务体系成熟后,珠江街道实施“金太阳邻里暖心工程”志愿者培养计划,对初老服务团队启能、培能、展能、传能,挖掘初老者兴趣特长,培育发展志愿者团队骨干,组建义剪队、跳舞队、书画队等7支志愿者专长服务队,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更好满足初老者自我提升需求和老老者特色服务需求。
凝聚“四方力量”
党建聚势赋能,链接多方资源。珠江街道发挥“大党工委”统揽全局的作用,整合多方力量,动员各级党组织投入基层长者服务,搭建机关单位、非公党组织、爱心企业、社工站等多方合作平台,帮助困境长者实现“微心愿”;组建“好人工作室”,发挥火线入党的郭红英“广州好人”榜样作用,带领开展义剪600余次,累计服务1万多人次,提升志愿者获得感、服务对象幸福感。
注重典型培育宣传,营造“银龄互助”志愿氛围。目前,“金太阳”志愿者队伍人数已达110名,结对长者505名,结对帮扶累计35483人次;培育队伍7支,开展活动近200场,惠及上万人次;8名“金太阳”骨干获得广州市金牌、银牌、铜牌义工称号。志愿者记录心路历程,汇集为《金太阳志愿者话邻事》文集,志愿精神传为邻里佳话,也获得“广东福彩社工热线”、广州市志愿者协会、广州广播电台等省、市、区多层级宣传报道,营造浓浓的“银龄互助”志愿氛围。
下一步,珠江街道将进一步激发“桑榆”力量,焕发“银发”风采,完善“初老服务老老”社区互助养老机制,增强各年龄段长者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构建互助养老新格局,推动辖内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黄桐桐 李华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