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南海努力走在全省前列。
去年以来,南海区确立一体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去年,南海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七个镇街GDP全部超200亿元,区内六镇全部入围千强镇前100名,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近600亿元,亿元村46个,在去年“百千万工程”省考核中获创先类区优秀等次。
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于加力提速、全面突破的新阶段,南海区继续坚持高位谋划、高位推进,制定了“百千万工程”三张清单,重点推进50项具体任务、27个改革事项以及12个典型培育项目,推动资源要素向“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集聚。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有望引领南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典型镇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区亿元村数量达到46个
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突破,南海以一批典型镇村建设为主抓手,着力提升城乡风貌。其中,里水镇作为首批典型镇,聚焦高水平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镇域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榜单中攀升至第7名。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用地连片集约。图为里水华穗耘谷项目。黎裕华 摄
今年,南海区再次新增九江、西樵、丹灶、狮山4镇作为第二批典型镇,已完成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市级复核,正加快完善项目库和重点推进“七个一”建设;支持桂城街道加速冲刺“千亿镇街”。
在典型村培育方面,南海出台了典型村培育工作要点,明确典型村硬软件“十个一”建设要求和标准,去年培育的首批12个典型村有6个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今年南海继续推动第二批40个典型村建设硬软件项目830多个,投资总额预计38.6亿元,目前总体建设进度超过65%。通过典型村建设,南海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区亿元村数量达到46个,19个村社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不超过3000元的薄弱村居有16个成功“摘帽”。
此外,南海还稳步推进农房风貌和城镇风貌示范点建设,去年至今,全区打造了27个建筑业企业帮扶项目,总投资额超4000万元,确定272户农房风貌提升点,其中已完工72户,近190户已进入施工和方案设计阶段;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示范片640户的农房风貌品质提升,探索形成“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小成本撬动大变化”的仙岗模式。
狠抓“四沿四边”重点区域整治提升,南海积极开展城市主干道示范路、高速公路出入口、重点大型立交桥梁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共排查问题点位915处,整改完成率68.4%。大力打造区镇7条示范样板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新质生产力培育加速
构建“三高四新六集群”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百千万工程”,南海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大力推进土地综合全域整治省级试点,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坚持存量、增量两手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实践过程中,南海积极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累计出台70余份土地政策,形成以“三券”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提炼形成7种“全域整治+”模式,打造出临港国际产业社区、联创智慧产业园、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精品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2.4万亩,整理连片产业用地2.1万亩,腾退低效建设用地并复垦复绿1.26万亩,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充足空间,南海连续两年供应产业用地超6000亩、招商引资突破千亿元。
6月20日,南海区丹灶镇进行了瞪羚动力谷老旧工业园改造拆除行动。林洛峰 摄
传统产业是南海经济的基本盘,南海明确传统产业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为基本思路,推动纺织、家具等13个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确定重点项目共39个,总投资达288.11亿元,全区超70%共3088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
新兴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量,南海着力完善“三高四新六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高水平农业和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三大新型千亿产业集群和三大新型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海氢能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集聚的良好态势。图为2024氢能大会现场。戴嘉信 摄
其中,氢能产业已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集聚的良好态势,齐备燃料电池及系统8大关键零部件,2023年南海被授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称号;规模以上信息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高水平农业大步向前,全区食品康养产业产值超450亿元,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排名全国第五。
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南海发布了全省首份区级《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政务服务规范》,入选广东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稳步推进“一网通办改革”,企业登记网办业务量占比由54.7%提升至超90%,全面推动“标准地”“带方案出让”改革,2023年全年新增11个、2024年上半年新增8个“拿地即开工”项目,位居佛山前列。
近三年南海工业投资平均增速超30%。全区高新技术企业415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分别占全市的41%、49%。
做大集体蛋糕优化公共资源分配
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动“百千万工程”最终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南海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为核心,完善城乡治理体系,强化数字赋能,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为了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南海加强数字赋能,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深化无人机执法应用,《无人机科技赋能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案例,各镇街累计产生无人机执法有效案例757宗。
南海还不断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深化全域 “创熟”,加强对新市民、弱势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推动优质公共资源下沉,重点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社卫中心建设、 优化文体设施布局等,近两年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8000个,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37个,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141家。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今年南海推动了一批“分润模式”项目签约。廖明璨 摄
在广大农村,南海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路径,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成立公司共19家,探索建立出“租金+分成、作价出资入股、第三方公司整体运营”3种“分润”模式,打破集体经济收入“租金依赖”路径,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做大做强。
此外,南海还大力建设绿美南海,厚植城乡绿美底色。全区共发动超16万名党群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839场,新增植树近19万株,营建各类主题林超700片,建设九江儒林湾等10条绿美示范带,打造“狮山璜溪古村”等5个绿美研学教育基地,有200多个“美丽庭院”通过合作经营、打造研学路线等途径实现美丽经济转化。
今年南海共发动超16万名党群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839场。图为九江志愿者植树现场。九江供图
文化为魂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以人文经济之光点亮城市“繁花”
实施“百千万工程”,南海还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坚持文化为魂,把握入选首批全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契机,加快推动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南海坚持文化为魂,推动文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图为丹灶罗行艺术墟主题墟日活动。丹灶供图
在实践过程中,南海持续加大文化公共空间供给,投入超百亿元全力推进南海文化中心、南海艺术中心、南海体育中心等高端文体场馆建设,南海体育中心、佛山魁星书院、樵山文化中心、飞鸿馆、有为馆等重点文体场馆建成投入使用;在全国率先推动智慧图书馆、社区体育公园村居全覆盖,全区已建成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292个、社区体育公园453个,对外开放率达100%。
南海还注重优质文化内容供给,深入实施龙舟、醒狮文化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南海狮团”“南海龙堂”等本土特色文化IP,举办了南海狮团诞、区镇村社四级联动的龙舟超级联赛等赛事活动;举办首届大地艺术节,累计吸引海内外游客141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9亿元;连续两年举办草莓音乐节,共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广东千古情自开业以来演出超1100场,接待游客515万人次,实现营收3.39亿元,带动周边餐饮业整体消费同比增长约40%,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级旅游演艺集聚区。
今年端午期间,南海“龙超”强势出圈,吸引全网35亿流量,实现旅游收入约3.95亿元,被央视总台报道超80次总时长172分钟。南海大地处处涌动着文化的春潮,积蓄起文化发展的磅礴势能,以人文经济之光点亮了城市“繁花”。
随着各种IP百花齐放,南海还着力推动文旅产业赋能镇村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游、工业游、研学游,推出里水花月夜、盐步老龙1432、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里水镇“水乡花园”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就在11月15日,南海召开了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现场将发布一系列重点文旅项目,南海“龙超”、“墟游记”、千灯湖中轴文旅商贸集聚区、南海全域“主理人”良壤计划等新IP、新计划将揭开面纱;16日,南海迎来了第二届大地艺术节开幕,把全区人文氛围推向一个新高度。
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南海正从城、产、人、文多维度发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注入持久动力。
撰文:孙景锋
专题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