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故事 | 澳门咀香园饼家第三代传承人黄若礼:从岌岌可危到名扬海外,澳门传统“手信”靠它打赢翻身仗

今日香港地
+订阅

04:11

濠故事 | 澳门咀香园饼家第三代传承人黄若礼:从岌岌可危到名扬海外,澳门传统“手信”靠它打赢翻身仗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一种特殊的礼物被称为“手信”,这些具有当地纪念意义的精致小礼品,承载着人们对亲友的思念与祝福。而在澳门,杏仁饼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手信之一。提起杏仁饼,就不得不提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澳门咀香园饼家。近日,澳门咀香园饼家第三代传承人黄若礼在接受GDToday记者采访时表示,澳门的大街小巷仍能找寻到80多年前的传统手工制点心,这些独具匠心的手信随着城市发展飘香海外,擦亮濠江“美食之都”的金漆招牌。

1935年,在澳门渔船云集,鱼栏林立的内港码头,黄若礼的祖父开设了第一间咀香园饼家,专做饼类零售,这就是咀香园的前身。当时,澳门与香港的往来客船航行需要4个小时,客人们常常会在船上购买一些点心充饥。“有些客人会专门多买一些点心,把当地的特色带回家送给亲友,这些点心渐渐就演化成了澳门的手信。到了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手信业慢慢发展起来,但规模仍然很小。”黄若礼说。

1993年, 在美国读书8年学成归来的黄若礼,在父亲的游说下加入家族产业。由于回归前澳葡当局管治不力,社会治安混乱,很多同行都顶不住压力被迫选择关店结业。黄若礼感叹道 :“当时真的很困难,可这毕竟是我们家三代的产业,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来。而且我们一直坚信,澳门未来会更好,只要我们所在的城市能不断发展,就肯定有传统点心的一席之地。”

黄若礼的坚持让咀香园终于迎来了转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治安环境大为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变好。特别是2003年,澳门特区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旅游业,内地游客赴港澳个人游开放,内地游客越来越多。旅客大幅增加,澳门咀香园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从25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饼店,到现在名扬海外,搭上了城市高速发展‘快车’的咀香园无疑是幸运的。我们要利用好澳门自由港的进口优势,让更多的澳门手信,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手信走向世界各地。”他说。

黄若礼看准商机,扩建厂房、门店,购置机械设备,聘请专业人才,改良创新口味。他还聘请团队协助公司推行专业化管理,设计公司新形象、新包装、新商标。在他的努力下,咀香园的产品更加多元化,增加了鸡蛋卷、紫菜凤凰卷等新产品,畅销到美国、加拿大等地。他深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必须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如今,咀香园饼家已经由最初的2家门店扩展到十几家,每天店内的招牌炭烧杏仁饼、猪肉铺等澳门特色手信香气四溢,客似云来,黄若礼说:“没有澳门回归,就没有澳门手信业的发展,我们其实算是澳门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产品和形象,让旅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澳门的气息,所以我们的产品包装设计上有很多澳门的元素。”

成熟的餐饮业是澳门文旅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旅游局在推进澳门“美食之都”建设中,推出崭新的“美食之旅”网页、举办“美食之都厨艺展示”等活动、推出“美食文化推广”专项资助计划、制作美食宣传短片、在内地及海外的线下推广活动中加入美食元素、举办餐饮行业培训、推动美食与跨领域创意融合,并积极参与创意城市网络及成员城市举办的活动等。黄若礼说:“咀香园扎根在澳门已经89年了,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坚持以澳门为生产基地,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独特优势及现有资源,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澳门手信的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咀香园饼家不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要致力于给客人一个愉快的旅游体验。我们希望成为澳门旅游文化推广大使,为在国际舞台上推广澳门出一份力,让澳门变得更好。”

制片:GDToday记者 杨虓 王勇幸

文字:GDToday记者 李乔新

采访/视频: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 何悦宁 严正 唐欣琪 覃南熹 指导教师 孟晓清 刘宏宇

发自澳门

编辑 朱琦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