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常在,岁岁年年景更新。
西江畔,“国字号”花木产业大会落户中山横栏五个年头,每年深秋的迎客花海总有一番惊喜的新故事。自11月8日花木产业大会开幕,西江花洲花园人流量已超60万人次,游客纷至入画来。
自11月8日花木产业大会开幕,西江花洲花园人流量已超60万人次,游客纷至入画来。通讯员供图
人与景相映衬,是这个秋天横栏花木的新巧思。西江花洲公园里,英姿勃发的“花木栏”造型,是产业“拟人化”的新尝试;而在广阔园林农场中,一批从事花木的“探花姐姐”抬起头来,在互联网上耕出了“新花田”。
景与路共生长,是大桥时代横栏发展的新格局。空中俯瞰中山西部,满目的翠绿与锦簇镶嵌在星罗棋布的路网之中。在中山走向全新“湾区枢纽之城”的交通升级之路上,横栏镇凭借贯穿全镇的“三高速”和“四快线”,构成全新的湾区融合走廊与市域经济走廊,在见缝插绿中形成“穿城而过的风景线”。
农文旅相融合,是“百千万工程”在中山深入推进结出的新果实。山水间孕育出连片好景,片片好景连线聚合成画廊。从横栏、古镇、小榄到大涌、神湾等镇,一条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百里西江·中山画廊”农文旅路线刻入人心。
在兴村“好风景”中找到富民“好钱景”,走向强镇“好光景”。透过一场花木产业大会,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将强镇兴村富民行动书写在连片花木田野上,书写在百里西江的振兴画卷中,谱写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读本。
片片好景连线聚合成“百里西江·中山画廊”。通讯员供图
“好钱景”带动新浪花
看着一辆辆悬挂外地牌照的小车驶入横栏,又看着一排排货运车辆驶向高速,三沙花卉协会会长吴有根心里高兴:万亩花木田又迎来一个新的收获季。
作为横栏花木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之一,吴有根看见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他知道,这个产业已经今非昔比。
13年前,横栏镇与古镇镇被中国花卉协会授予“中国花木之乡”,与同样获得这一称号的小榄镇一起,西江畔的乡村产业发展使中山成为中国最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园林花木集散地——本届中国(中山)花木产业大会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当前中山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各类花木经营主体8000多家,涉及相关从业人员超2万人。
5年前,“国字号”花木产业大会落户横栏镇,奠定了中山在国内花木业的“江湖地位”。随后数年,花木产业大会不断刷新成果:2021年,中国花卉协会与中山市政府签订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2022年,累计吸引100多个花木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会参展。
2023年,花木产业大会达成花木采购意向签约金额超40亿元,吸引客商和游客超30万人次,成为年末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大会和农文旅盛会之一。
空中俯瞰中山西部,满目的翠绿与锦簇镶嵌在星罗棋布的路网之中。通讯员供图
产业引擎,改变了一个曾经是经济发展“小矮人”的农业镇。2023年,花木产业带动横栏镇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10.7%;2024年,横栏镇在全国镇域经济500强榜单上从第208名上升至第129名,逼近全国百强。
产业“钱景”,让农村这个中山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变成了潜力空间。2023年,横栏全镇村级集体纯收入达2.93亿元,6个村(社区)同比实现正增长。五沙村入选“百千万工程”市级典型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和“探花姐姐”项目被评为中山市首届乡村振兴创新典型。
产业需求,孕育出一批改变产销模式和经营关系的“新农人”。从两年前开始,一批涉足横栏花木经营的乡村女性,通过“探花姐姐”花木导购员培育计划,转型成为老板、主播、花木导购员,涌起乡村业态创新的朵朵浪花。
“花木兰”成为产业舞台上的新秀,象征着人们对“美丽经济”发展的新期待:提升花木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好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于是,在这个秋天,我们看见了西江花洲公园里英姿勃发的“花木栏”。花木文化元素以拟人IP的形式具象化,契合了本届花木产业大会的焦点:美丽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文旅融合发展。
西江花洲公园。通讯员供图
在本届花木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中山市花木产业发展平台规划方案》提出,中山市将打造“一轴、双核、三区、N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其中,重点打造集良种选育、生产示范、科研创新、品牌营销、文旅融合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花木产业集群,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延绵花海铺就致富路。根据规划,到2027年,中山市将初步建成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花木大产业、大平台。全市花木种植面积将达13.5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将达75亿元。
“新坦途”刷新“能见度”
从深圳前海出发,跨越深中通道连接中开高速,一个小时就可以直抵西江花海;横栏三沙村内,满载花木的物流车驶出园林花场,5分钟后就上了西环高速,一个半小时内,这些花木就可通达湾区多个城市。
连片美景“火出圈”,外地游客纷至沓来,许多人重新认识到:曾经交通上的“偏远小镇”已经近在眼前。
交通畅联行动是中山“百千万工程”的强镇八项行动之一。当深中通道的通车凸显中山“交通枢纽之城”的属性时,横栏镇“中山西部交通枢纽镇”的地位更加引人注目。
打开一张交通地图,横栏不到80平方公里的镇域土地上拥有密集的已建、在建、规划中交通项目。2023年,西部外环高速通车;2024年,中江高速改扩建工程于5月份全线通车,中开高速与深中通道于6月份同步互联。
除了正在建设的深茂铁路,横栏交通布局中的“三高速”——中江高速、中开高速、西部外环高速,以及“四快线”——岐江公路、古神公路、沙古公路、二环快速路(含纵四线横四线),构成了湾区融合走廊与市域经济走廊。
以全域综合交通融入大湾区,曾经的“偏远小镇”将交通“短板”锻成了“长板”,成为中山迈向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进程中的缩影。
重大交通工程改变区域发展格局,每一个个体都是受益者。透过无缝衔接的三大高速路网,中山市林婷生态科技农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加成仿佛看到一条通往全国大市场的通途。“以前,客户要来我们的花田看货,要从江门或小榄下高速,然后转国道到横栏,经常堵车,导致很多客户到广州采购。”陈加成说。
如今,陈加成的花木场平均每天有5车花木运出横栏,全年有1000多车、多达200万棵苗木运往全国。路上节约的每一分钟路程,都是实实在在降低的物流成本。
全新通道,使横栏“能见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桥下空间”也成为横栏提升城乡品质的新尝试。横栏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横栏镇先后对中山西环高速、中开高速桥下空间进行更新改造、活化利用,开启桥下空间绿地建设、运营、维护新方式。
从“脏乱差”的角落到生境花园,从一片暗淡到草木苍苍,桥下空间迎来蝶变。一方面,针对桥下空间“脏乱差”问题,横栏镇采用桥下荒地复种,因地制宜种植了草皮、紫薇、樱花等多种苗木,打造小型生态园;另一方面,采用集中连片管理、种植花木复绿的模式,横栏镇协调引导周边花木种植户平整土地约370亩,统一发包给农户用于花木种植。桥下空间的“爆改” 不仅提升了“颜值”,也创造了产城融合的新风景线。
从“脏乱差”的角落到生境花园。通讯员供图
10月底,中江高速中山横栏出入口立交化改造工程投入施工,道路主线将采用双向6车道,同时对改造路段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路灯、绿化、排水管线等进行改造。而在更远期,深江铁路在中山境内唯一设在镇上的高铁站场——中山西站,将进一步带动中山西部区域融合提速升级。目前,中山西站站房附属设施已动工,预计2027年5月竣工。
“美城乡”引领示范带
西江润万物,水乡两岸生。万亩花海之上,从2023年以来,中山“百千万工程”为中山西部沙田水乡的振兴,构建起全新的发展之桥。
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横栏镇域振兴的基础。45条内河涌纵横交错、穿城而过,成就了横栏的水土丰美,更是横栏镇现代化农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栏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华添介绍,三年以来,横栏镇新建污水管网312公里,是整治前污水管网总长度的3.5倍;全市首座一体化半地埋形式的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顺利通水试运营,全镇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9万吨,较2021年以前增加了8倍。
干净平坦的硬底路、错落有致的房舍,风光秀丽的西江围堤……围绕着5000亩错落有致的花木种植基地,五沙村形成了“十里水乡花田绿道”的兼具岭南水乡特色和横栏花木亮点的独特景观。在花木产业大会举行的同一时间,五沙村正在开展另一项“百千万工程”行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
“结合五沙村房屋现状,针对风格不统一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梳理设计。”负责该项工程的中交路桥华南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五沙村农房风貌提升设计方案将以米黄、青灰色作为主题色彩,保留原民居样式风格,打造“水乡横栏,岭南花木”的地域文化色彩。“农房风貌提升之后,我们希望引进一些居家花卉,引导村民和农户进行种植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五沙村党委书记梁汝顺表示,新的产品潮流与文旅趋势,是五沙村产业升级的未来方向。
在另一个花木种植大村——三沙村,横栏镇美丽田园示范区建设在这里展开试点。三沙村党委书记苏日洪介绍,三沙四队作为镇试点,前期已完成集中清拆破旧田园看护房100间,目前已统筹新建符合样式要求的看护房63间,在建8间。横栏镇计划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镇大部分破旧田园看护房的置换。
一年多以来,“百千万工程”重塑了横栏城镇形象面貌,擦亮了农文旅融合产业前景。背靠西江和岭南水乡自然文化资源,依托产业强镇兴村,横栏镇走出了具有中山特色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11月16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利用周末时间,到横栏镇、古镇镇调研“百千万工程”推进情况时表示,横栏花木产业大会是中山“百千万工程”的亮点,代表着强镇兴村富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要充分发挥横栏花木产业优势,打造十里江堤、十里花海,推动花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拓宽强镇兴村富民之路,以特色花木美化城市环境,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要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立体式推介横栏花木,不断提升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美城乡”以花木产业为题眼,中山充分利用花木产业、西江自然生态、水乡文化村落等优势资源,连片建设西江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并以此延伸推动打造21条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构建全市“点、线、面”全域美丽大格局,推动花木产业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采写:南方+记者 廖瀚
通讯员 黄细标 林倩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