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什么选在广东?

大湾区科学论坛
+订阅

“‘曼哈顿计划’开启核能时代,‘阿波罗计划’开启信息时代,而我们的蛋白质组计划可能会承担起引领生命科学时代的新使命。”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说。

11月15-16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大科学计划与国际合作分论坛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被写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南方+记者采访了专家。

蛋白质组计划是什么?

要理解这个计划,先要明白人体内的蛋白质在我们一生中起到什么作用。

“人体的皮肤、肌肉等组织,包括大脑、眼睛等器官,其实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成员、广州实验室研究员杨靖介绍,该计划简单而言是要对人体的所有蛋白质进行全息的测绘,从而认识蛋白质与生命健康状态的关系,尤其是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人的一生中,基因组信息基本不会发生改变;身体不同部位的细胞,也共享同一份基因。我们整个生老病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在发生变化。”杨靖说。

曾经,科学界对人类全基因组计划寄予厚望,希望这部“天书”能帮助人们预测健康状态、助力疾病诊疗。但实际上,由于基因组学本身的局限性,这个愿景没能完全实现。

如今,科学家们把蛋白质组学研究形象地称为解读基因组学“天书”的“密钥”,有望为理解生命、攻克疾病等全球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顾东风在主旨演讲中说:“希望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能更进一步,解释人类基因组计划无法解释的机制。”

杨靖说,这就像建起人体内的“导航图”,指引一条健康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望打开药物靶点的“蓝海”。

“如今98%以上的药物,其靶点都是蛋白质。受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影响,目前有大批研究者围绕着PD-1等几个明星靶点做了非常集中的研究,导致一些内耗甚至恶性竞争。”杨靖认为,随着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开展,人类有望了解、掌握更多有效的药物靶点,从而催生新药物、新产业。

为何选择落地广东?

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深化国际科技协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被写入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与会科学家们认为,该计划将促进科研资源的整合,推动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引导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

“按照目前的规划,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会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其中主要的测量工作会在广州完成,还会建设若干个国内分中心,以及国外的卫星实验室等。”杨靖介绍。

在分论坛现场,来自国内和美、欧、澳、亚等地区近20个国家的200余位专家以“大科学时代下的国际合作与共赢”为主题,围绕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国际科技和区域的影响、国际协作热点难点展开跨界探讨,就完善大科学计划运行管理机制、深化国际及湾区协作、共同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等进行探讨。

贺福初表示,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自发起以来,得到了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本次大湾区科学论坛也为分论坛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和平台。他说:“以聚焦全球关键科学问题、打造全球优势科技资源高端平台、构建全球生命科学创新体系的大科学计划,将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开辟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陈奕 宋冬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