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山市南朗街道冲口村正是一片繁忙施工的景象。从村中梁氏祠堂往观音庙方向走去,沿途可见众多亟待翻新的老旧房屋,其外墙已搭起了施工的脚手架。向巷子望去,技术工人们正倚靠在脚手架上,操作着机器对旧墙面进行打磨。
为更好地提升农房风貌品质,营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冲口村在近期开展了农房风貌提升工程,针对墙体受损严重的房屋实施精准提升,并为部分房屋增添坡屋顶与小巧屋檐,以美化村庄天际线。
此次提升工程共涉及85栋民居及7个景观节点,总计92项改造内容。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冲口村坚持“不大拆大建,不新建围墙,只进行微改造”的原则,积极动员村民参与绿化种植与维护,整治门前杂乱区域,将村内特色元素保留并融入改造中。
冲口村正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作。
“一房一策”描绘古村新貌
冲口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建筑遗产,每一砖一瓦都在低语着过往的故事,散发着迷人的古朴气息。历经悠悠岁月,村中白墙灰瓦的传统民居,如今仿佛被披上了一袭历史的灰纱。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历史的古村,冲口村极为重视村里传统建筑风貌的维护,为此,在农房风貌提升工程中,冲口村始终秉持“一房一策”的精细化理念,深入调研村内每一栋房屋,通过个性化改造计划维护其原有特色。他们将92处待改造点细致划分为51个传统风貌节点和41个现代风貌节点。其中,传统风貌节点主要聚集在梁氏祠堂至观音庙沿途,而村中剩余区域则为现代风貌节点。
对于传统风貌节点的改造,冲口村坚持“修旧如旧”的策略,对村中拥有超过600年历史的梁氏祠堂、观音庙等文化地标周边年久失修的民居,采用仿古涂料进行外墙修饰,整体打造具有文化底蕴的街巷空间。对于其他位置的旧民居,则依据原有建筑色调进行外墙翻新。此外,针对老旧房屋承重难题,冲口村特别选用轻质树脂瓦进行屋顶改造。
对于整体外立面状况良好的现代风貌节点,改造工作聚焦于局部破损外立面的修复,并增添小巧的斜坡屋檐以美化村庄轮廓。
同时,改造过程中还强化了“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的建设,鼓励村民参与,通过在住宅周边增设盆栽、种植花卉,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居环境。
南朗街道冲口村。
“在动员村民们参与改造的过程中,大家均展现出了极高的支持与配合度。”冲口村党总支副书记梁永锴表示,村农房风貌提升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能直接提升村民个人的房屋品质,也能改善村集体的居住环境。
引入新工艺、新技术,为乡村风貌“保鲜”
面对冲口村众多老旧房屋的挑战,如何确保改造后的房屋持久如新成为一大难题。为此,负责冲口村农房风貌提升工程的施工单位——长大市政工程(广东)有限公司,采用了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专利外墙漆——纳米改性硅丙外墙漆,对老旧墙面进行改造。
纳米改性硅丙外墙漆融合了纳米乳液、硅丙乳液及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复合配方,是一种涂刷于建筑外墙的装饰涂料。“这款外墙漆能使墙体寿命提升至10至15年,并已成功应用于汕尾‘百千万工程’、香山古城等多个项目,成效明显。”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王铭表示,由于其特殊的含硅结构,纳米改性硅丙外墙乳胶漆具有更出色的耐候性、耐污染性、防霉抗藻性能以及优异的防水性能,完美适配冲口村老旧房屋众多、墙体霉变严重的现状。
另外,为了增强老旧房屋墙面的平整度,施工单位在彻底清除墙面污渍与空鼓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了界面剂涂刷技术。据王铭介绍,这一技术仿佛为墙面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它不仅能封闭墙体孔隙,提升新旧涂层间的结合力,加固那些因严重脱落而频繁需要修补的墙面腻子层与墙体之间的连接,确保墙面更加稳固可靠,还兼具防水防污的性能,能有效阻断房屋内外水汽的渗透。
正在改造中的冲口村农房。
自11月4日开工以来,冲口村农房改造进展较快,已完成23套脚手架安装、61栋墙面清洁及34栋腻子粉刷。
“我们已经敲定了墙体改造要使用的颜色,并已将色板寄出定制漆料。预计大约一周之后,新的漆料就能送达。”王铭表示,此次改造敲定的墙体颜色,名为“雪花膏”,顾名思义,使用此颜色涂刷的墙体能呈现柔和奶白色,如雪花膏般自然。据悉,待新型纳米改性硅丙外墙涂料到货后,冲口村将重点进行墙体涂漆,预计约一个月内完成。
撰文:张燕冰 雷海泉
摄影:张燕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