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广东药科大学大学城校区举办。此次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东药科大学承办,来自美国、法国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14位专家围绕“中西医协同发展”等议题作主旨报告,共同探讨中西医协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方向。
“中西医学的‘双向奔赴’体现在中医从宏观走向精准,西医从微观走向整体。”围绕“中西医如何更好协同治疗”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核心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前提在于找准坐标,提高精准度,“态靶辨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范式就是一个不错的实践。
他介绍,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个黑箱,对病人只能用望、闻、问、切来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现代医学让我们对解剖、生理、病理和药理有了清晰的认知。“态靶辨治”范式在现代医学诊断基础上,依据疾病不同发展阶段概括核心病机——即为“态”,每个“态”可能包含多个症候,这些症候又与“靶”相对应,让中医诊疗找到更精准的方向。“‘态靶辨治’的中西医协同方式相当于为中医诊疗装上了‘坐标’。”仝小林说。
此外,仝小林认为,中医未来的发展应该有两个构建,一个是构建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另一个是构建现代中医本草体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夏庆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了其所在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优势。
“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介入中医药,尤其是在疾病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和感染性坏死两个死亡高峰期。”夏庆称,中医药的介入使得该疾病的死亡特征曲线仅在发病早期呈现单一高峰,华西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已经降至10%以内,证明了中西医协同具有较好疗效。
“目前西医专家对学习中医也有一定需求。”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事务委员会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徐愿同样肯定了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式。他在临床中发现,不少西医科室主任会利用周末时间学习中医,但目前“西学中”还较缺乏优质系统的教材。
为了更好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徐愿透露,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发起了西学中教材编写项目,初步拟定撰写中医学概论、中医经典名作、中医临床思维、中医方药学等中医学基础部分书目,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各论书目。
现场,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日本千叶大学等国外院校的专家和师生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会议。
广东药科大学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办药学系列专业的高等学府,学校附属第一医院为广东首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学校副校长、教授肖炜表示,药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一直是学校的特点,此次承办该会议,希望能够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为阐释中药的具体疗效提供临床依据,让更多人在认知层面达到“中西并重”。
为满足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广东药科大学目前也已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在课程学习阶段,学生每完成一门课程都会进行见习实践,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谢望海 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姚轩
图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