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趁墟”啦!南海“好墟撼”计划发布

南方+

是否还记得“趁墟”的热闹场景?每月的固定日期家家户户齐聚墟市赶集,成为无数南海人的集体记忆。如今,全新的墟市将再次与南海市民见面。

11月15日,在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南海重磅打造的“好墟撼”计划发布,通过实施一系列计划和行动,唤醒百年老墟,重现旧日“趁墟”的热闹与繁华。

南海发布“好墟撼”计划,推动老墟市活化。孙景锋 摄

南海发布“好墟撼”计划,推动老墟市活化。孙景锋 摄

重现百年墟市昔日繁荣

“墟” 指的是集市,是广府区域对繁荣街市的称谓。它是一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定的日子前往 “趁墟”(即赶集),是一方承载着岁月痕迹和人间烟火的天地。它是商品交易的汇聚之所,各类货物琳琅满目,从日常的柴米油盐到精美的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墟也是社交的中心,人们在这里交流信息、分享故事、传递情感。它见证了南海地区的商业兴衰与文化传承,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墟”在慢慢消失,以往繁华的街道也渐渐失去烟火;曾经的“工厂”也在时代的洪流下被废弃,以往轰鸣的机器转动声也渐渐消失。

为了盘活传统墟市和老工厂,重现昔日繁荣,2023年,南海以罗行墟为起点,融入艺术和文化,唤醒百年老墟的生机活力。

11月的月度主题墟日上,《竹·铠甲》巡游一连两晚再度上演,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入夜也要来罗行艺术墟“趁墟”。丹灶供图

11月的月度主题墟日上,《竹·铠甲》巡游一连两晚再度上演,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入夜也要来罗行艺术墟“趁墟”。丹灶供图

2023年,自彭宇当代舞团落户罗行墟以来,国际艺术家向阳和一群多门类艺术家在罗行墟先后发起多个“艺术驻地计划” ,旨在为艺术家提供独特的创作环境和灵感源泉,通过挖掘和活化当地传统文化,从而创作出具有强烈在地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

今年国庆期间,为期9天的丹灶“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累计吸引20多位海外艺术、超1200人次村民参与,吸引15.3万人次打卡,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总曝光量720万次,登上《人民日报》,带动丹灶全域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17%。

讲好每一个旧墟和老厂房故事

为了把罗行墟的改造经验推广到全区各镇街,南海重磅推出“好墟撼”计划,创新发展模式,重新点亮遍布全区的老墟市、旧厂房。

接下来,南海区国资平台将联合七镇街国资,与南海区西樵山书院与彼岸艺术中心一同,立足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圩镇工作,开展旧墟创生行动;同时有力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开展旧厂创墟行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好墟撼”计划将以“一个策略+一个品牌+一个模式”三个一模式,强调使用市场化方式,多方合力开展地方创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打造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的南海样板。

接下来南海将率先以小塘墟、盐步墟、水口村等为试点,实施旧墟创生行动;同时加快推动旧厂创墟。

11月10日下午,艺术家与市民游客在罗行艺术墟堤岸边共同参加“无我茶会”。丹灶供图

11月10日下午,艺术家与市民游客在罗行艺术墟堤岸边共同参加“无我茶会”。丹灶供图

通过打造一个“墟游记”品牌,南海将推动一系列长期计划的策划与实施,包括推动艺术家工作室落地,打造艺术家创作空间,以“艺术介入乡村”为指导推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青年主理人非标业态引育,吸引培育青年主理人,创新非标商业业态;实施长期艺术计划,较长时间内有规划地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以推动艺术发展、提升艺术氛围、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长期社区营造开展,通过柔性治理,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带动社区繁荣,保护和传承社区的历史文化;坚持“艺企同行”模式,落地“艺企同行”成果,致力于推动艺术赋能在地产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助力制造业升级转型。

从一个个旧墟开始,从一个个老厂房开始,每一个墟背后的故事,每一个旧厂房的历史记忆,将得到挖掘和盘活。带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南海将不断前行,让墟游记成为一场精彩之旅,为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传统与美好的记忆。

采写:南方+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 南宣

读者群二维码

编辑 熊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