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红树林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南方+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①

03:23

保卫红树林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就在广东湛江。

红树林能防风消浪,净化海水,是名副其实的“海岸卫士”。

但它们也很容易受到各种侵害。

保卫红树林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AI“眼睛”

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的监控室大屏幕上,整片保护区的红树林一览无余。

每天早上,工作人员都要先来这里查看情况。通过10多个高清摄像头,工作人员动动指尖,保护区里的动静就能清晰掌握。尤其是AI鸟类监测摄像头,不仅能随时识别鸟的种类,还能自动统计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一一去辨别。

除了严密的监控系统,管理站还使用无人机辅助日常巡护。这些翻山越岭的无人机,能去到人到不了的巡控盲点,形成保护区的“全覆盖”,让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更安全。

“除草”“捕虫”

保护红树林,还要防止生物入侵和虫害。

在白天的巡查中,“除草”“捕虫”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比如,互花米草、鱼藤等植物,会抢占红树林的生长空间。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巡查时一发现这些植物,就要及时清除。

针对柚木驼蛾等虫害,工作人员总结经验发现,防治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护虫害的天敌。目前,保护区的鸟类种类已增加到312种,成了防治红树林虫害的好帮手。

“除草”“捕虫”,管理站还有“黑科技”:通过覆盖薄膜抑制鱼藤生长,探索研发生物性药物控制虫害……通过保护整个生态系统,让红树林发挥自我调节功能,如今越来越多动物在红树林安家。

加强科普

保护红树林,大家参与也很重要。

平时,管理站经常开展科普活动,邀请学生和市民深入体验和了解红树林科学知识。

在保护区内,有一条全长大约1公里的高桥科普小径,在这里,群众可以贴近观察红树林独特根系和滩涂小动植物。据管理站统计,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3万人次。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谈高质量发展】

在管理站办公大楼右侧,有一棵银叶树,也是红树林的一种,是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桥管理站站长林广旋1997种下的,如今已经长到两三层楼高。它像一位忠实的卫兵,和林广旋一起守卫着这片蓝色的领域。

如今,不少“90后”“00后”也加入到保护红树林的队伍,林广旋不再是孤军奋战。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加入到保护红树林的队伍,这个绿美广东的故事,还将不断书写下去。


编者按:一年来,乘着高质量发展东风,南粤大地崭新气象勃发。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高质量发展大家谈”系列融媒体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展现各领域真抓实干、奋楫扬帆的生动实践,推动全省上下共同唱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敬请垂注。

文案:南方+记者 尚黎阳

出镜:南方+记者 孟健

统筹:祁雷

编辑 朱琦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