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说中医|谁才是“中华第一汤”?食疗玩得很溜的广东老火汤申请来战!

胡世云
+订阅

  谁是“中华第一汤”?

  是看似平平无奇的白米粥,是广东人四季皆饮的老火靓汤,是闻名天下的江西瓦罐汤还是西北一碗热呼呼的羊肉汤?

  “汤”其实是由中国古代的“羹”演变而来的。所以,所有“浓稠的汤”,其实才更加接近中国最原始的“汤”的形式。

  本期的胡博士说中医,我们跟随中国国家地理的步伐,看看“中华第一汤”的几位角逐者,藏有哪些养生之道。

  作为“汤”的前身,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凡羹必调味,白水是不能称作“羹”的。其次,羹同时拥有米、面、菜。最后,“羹”就应该呈浓汤或薄糊状,以熬煮法烹制。

  白米粥是中国菜肴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的极致白米粥是一道经典的食疗之方《本草纲目》载白米粥:“甘,温、平,无毒。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

  知道唐代,才有所谓的“汤馔”,到了明代,浓的稀的菜汤才皆称“汤”,汤才逐渐有了成为餐食主菜的趋势。

  再到后来,从“食必有羹”变成了“食必有汤”。

  候选者一

  登峰造极的广东老火靓汤

  都说煲汤已经刻进了老广们的DNA中,无论春夏秋冬,老广们都有自己一套煲汤心得。

  老广们的“老火靓汤”可不是在餐前餐后普通解腻用的,各种物产组合熬成的汤,往往有着不同的营养效果……以“食疗”养生才是老广们的的终极目标。

  比如,春季来一煲木棉花鲫鱼汤、初秋来一碗苦瓜黄豆排骨汤......作为岭南“新八味”的成员,五指毛桃自然是广东人桌上的靓汤“常客”。

  五指毛桃龙骨汤

  中医理论认为,五指毛桃味甘,性微温,入脾肺肝经,可以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经活络,常用于肺结核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还有脾虚浮肿,病后盗汗,白带等病症。

  五指毛桃龙骨汤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别是对支气管炎、气虚、食欲不振、贫血、胃痛、慢性胃炎及产后少乳等病症都有一定的作用。

  候选者二

  出神入化的江西瓦罐汤

  “一汤一粉一座城,有滋有味有南昌。”

  这一汤,当然就是南昌的瓦罐汤。它采用民间传统的煨汤方法,以土质陶器为瓦罐,精配食物,一罐煨汤,天下奇鲜。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煨汤的真谛:“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几千年的历史记载和沉淀,使瓦罐汤独具特色。

  近年来,药膳汤成为新宠,如虫草花红枣乌鸡汤、党参土鸡汤等瓦罐汤备受追捧。

  虫草花红枣乌鸡汤

  这款汤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等功效与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虫草花性平味甘,能滋阴润燥也能润肺化痰,对经常出现的咳嗽、气喘和痰多等症状,有良好的预防和缓解作用,可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眩晕耳鸣、健忘不寐,腰膝酸软等。

  红枣则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的功效。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

  乌鸡具有养阴退热的功效。可治虚劳骨蒸羸瘦,消渴,脾虚滑泄,下痢口噤,崩中,带下。《本草再新》认为,乌鸡"平肝祛风,除烦热,益肾养阴。"

  候选者三

  盖世无双的西北羊肉汤

  步入冬季,自然少不了暖身的羊肉汤和羊杂汤,放了胡椒粉的汤暖呼呼的来上一大碗,是具有食疗科学的保暖方式;再泡上馍,本就有勾芡的汤变得更加粘稠,一口下去,热汤热馍,整个身子暖呼呼的。

  羊肉汤/羊杂汤

  中医理论认为,羊肉性味甘,温。功能主治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可治虚劳羸瘦,腰膝酸软,产后虚冷,腹疼,寒疝,中虚反胃。《别录》认为羊肉"主缓中,字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羊杂汤一般用羊的内脏制成,如羊腰、羊舌、羊肝、羊肚等。羊内脏属于热性食物,在中医上有温肾壮阳、健脾温中、益气养血的功效。

  羊杂汤虽然暖身,但也不能多喝。这是因为用动物内脏制成,嘌呤、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比较高,因此不适宜痛风、动脉硬化、高胆固醇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食用,肥胖者也不宜多食。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这才是真正的“中华第一汤”!》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在后台与本团队联系;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