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今天上午,“张艺谋无语了”突然冲上了热搜,一众自媒体账号纷纷转发,将矛头指向了近来很火的“三分钟说电影”类短视频。
评论区也是吵得不可开交,有人深有同感,但也有人反过来讽刺当下的电影质量和票价,说张艺谋是给自己“招黑”。先别急着“站队”,你可能被当“枪”使了。
事实上,张艺谋的这段话,是被精心剪辑的一段话;这个热搜,也是一个“炒冷饭”的热搜。张艺谋的原话出现在今年10月份新华社《十年·拾光》栏目一次专访中,其中他关于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给予近来爆火的《黑神话:悟空》的肯定,以及透露电影版《三体》的制作进度的相关片段,早已经在许多平台广泛流传。
此时突然抓出一个没头没尾的片段大加炒作,把“锅”都甩给“三分钟说电影”等短视频及其观众,并借大导演之口呼吁大家走进电影院,很难不引人遐想。
张艺谋究竟是对什么无语了呢?综合报道的前后文来看,记者提出的问题是——当下有一部好的电影很难,是整个市场环境影响创作了,还是观众的眼光高了?张艺谋的回答是:“后一种是最关键的。”
张艺谋说:“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眼光非常广阔,你的不好,他立即就可以看到。”换言之,当下的许多电影,并没有达到观众的期待。
他接着说:“电影生产是由两部分完成的,一部分是电影拍出来,一部分是在电影院上映、人们走进电影院,电影如果在互联网平台播,它不叫电影。”我们不禁要问,有些电影为什么只能在网络平台播,只能变成短视频?
矛盾的源头不是短视频拖累了电影,恰恰是电影本身质量不行,在院线播没人看,不回本,才给了一些低成本的、侵权的剪辑以可乘之机。该反思的不是“用脚投票”的观众,恰恰是广大电影从业者和一众跟风炒作的水军和自媒体。
如此来看,一切的逻辑都说得通了,正是因为观众眼光高了,不愿意为一些烂片、劣质故事买单,才会选择先在互联网观看电影短视频。张艺谋确实会“无语”,但这份心情,既包含着对电影行业受到冲击的无奈,也有着对自己和同行作品的反思,对广大影迷的歉意。
回到这个话题上,如何让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不仅是张艺谋,许多优质作品已经给出了答案——用心用情拍好作品、讲好故事。
从《长津湖》的还原历史,到《流浪地球》系列的中国想象力;从《我不是药神》的社会反思,到《长安三万里》的寓教于乐……正如张艺谋所说,我们需要“真正在人们脑中、心中留下来的作品”,也是“大家喜欢的电影”。
与其断章取义去炒作一位导演的话来“吐苦水”,还不如多花心思在内容生产上。屏幕前的广大观众,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