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扎根珠海!他们曾用500毫克月壤还原其形成过程→

观海融媒客户端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月背月壤国内首度公开亮相,这是嫦娥六号返回器“背回”的其中75毫克样品。

展馆外的唐家湾畔,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肖智勇在珠海校区同样十分关注这次亮相。2021年,中山大学申请借用了500毫克月壤,围绕月壤中的撞击玻璃,研究团队已经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十余篇科研论文,引发高度关注。肖智勇教授正是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如今大气科学学院扎根珠海,面向深空探测等国家战略,锻造一流学科平台。

500毫克月壤迈出月球研究新一步

肖智勇教授曾深度参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任务,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厘米级直径的半透明月球玻璃珠的科学家,开拓天体撞击过程的新理论。2021年,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中的500毫克交付至中山大学团队,肖智勇主要开展天体和天体之间的高速撞击研究,挑选了月壤中撞击玻璃作为介质,研究月球撞击的历史和撞击的过程。

而在此之前,肖智勇教授已带领团队参与了嫦娥3号和嫦娥4号的科学数据分析工作。“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采集到月球原位样品,是我们中国的行星科学界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回忆起研究过程,肖智勇仍难抑激动。“我们在500毫克月壤中发现了153颗精美的撞击玻璃珠,开展了精细的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和化学性质的研究,重点研究撞击玻璃所记录的月壤形成过程中的微观物理和化学过程。”

令人欣喜的是,研究结果证实了当初样品申请时的构想。团队发现,嫦娥五号月壤高度均一、月壤翻耕改造过程裹挟的多相态物质主要来自原地,且相对运动速度较低,撞击玻璃记录了清晰的成壤过程。“这些发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已发表了十余篇科研论文。”他介绍。

中国深空探测事业是一部艰苦创新、自力更生的奋斗史,涌现了一批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肖智勇如今已入选多项国家级人才项目。他表示要向老专家们学习,立志成为“大先生”,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他所在的大气科学学院已经形成“空间与行星科学”等特色与优势方向,在行星科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学院正在建设地外天体模拟和外场观测等支撑平台,开展了深入的行星科学文化教育工作。学院也参与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建设与应用,“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依托该院管理,支撑学科发展。

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差异正待人类揭开

本次亮相航展的展品包括月背月壤和带着月背月壤回来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及降落伞、月壤采集密封罐。这份月壤是嫦娥六号第一份公益样品,重约75毫克,取自月背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这个位置是月球上月壳最薄的地方。

“嫦娥六号月壤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返回的样品,十分珍贵。以往对月球背面的研究,主要使用遥感观测。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月球车的巡视研究,十分成功,已经获取了大量科学成果,极大地增进了人类对地月体系形成和演化的认识。因此,可以期待嫦娥六号样品研究也将促进月球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肖智勇教授表示。

肖智勇教授介绍,嫦娥六号样品采集的位置是月球背面的一处古老火山平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地貌、内部结构和化学特征上具有明显的二分性,其成因是月球科学领域的前沿基础问题。

因此,研究嫦娥六号样品对了解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热演化差异、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可能结构和成分差异等具有重要意义。月球背面的空间环境与正面可能存在系统差异,月壤是空间环境和月表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嫦娥六号月壤将为了解月球背面的空间环境提供直接线索。另外,月壤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研究为未来月面基建和原位资源利用提供基础知识。

来源:观海融媒客户端

编辑 刘梓欣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