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进入11月,翻开朋友圈,想必许多人已经被校庆刷屏:广东实验中学适值建校百年,华南农业大学迎来115岁生日,中山大学恰逢“世纪华诞”,还有一波学校也将“组团庆生”。
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图源:中山大学
从“开笔礼”到“成人礼”,从“开学第一课”到“最后一课”,从“花式整活”的录取通知书,到金句频出的校长毕业致辞……校园里的“仪式感”,是一个说不尽的热门话题。自古以来,仪式就承载着积极的教化功能,以一校之名举行盛典,背后传递的种种理念和价值,无疑更广泛、更丰富、更厚重。
(一)
校庆是“热点时刻”,还岁月以深邃。
时光悠悠,岁月流转,或是纪念某位伟大的先贤,或是记录学校的落成,日历上那看似平常的一页,却总是凝固着一桩颇为奇崛的往事,浓缩着一段砥砺前行的时光。此刻的深情回眸,正是最好的“第一课堂”——不难看到,借此契机,多所学校都开放了自家的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其文化经纬。当那些特色馆藏“走出深闺”,和公众来一场亲密接触,学校之品格,庆典之意义,也就无形之中被具象化、立体化了。
广东实验中学迎来100周年的新起点。
鉴往可以知来,察古可以测今。无论是故事满格的“镇校之宝”,还是“声生不息”的校歌,抑或是精心设计的文创,各种仪式符号叠加,归属感和历史感交织,校园与家园同构,俨然变成了一所面向全社会的“大学校”。
(二)
校庆是“灵魂沃土”,给梦想以滋养。
它不仅意味着形式上的参与,更关乎学术薪火的传承。正因如此,借重大庆祝节点之势,策划学术会议、主题讲座等系列活动,几乎成了一种“标配”。领略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体悟上下求索的治学之路,以梦为马的志业之旅,或许就由此启程。除此之外,优秀校友的现身说法、慷慨解囊,也是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它关乎反哺衔食、饮水思源,关乎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关乎什么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有什么样的价值,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从中汲取精神的养分,走进浩瀚的书海,张开理想的翅膀,也是每一个学子的“校庆课题”。
(三)
校庆是“集中检阅”,予社会以窗口。
校庆,绝非简单的师生叙旧,或是一次热闹的公共集会,更是教学成就、科研成果的对外展示,与国家、社会密切联系的天然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庆典的成功与否,或许不在于活动本身有多浓墨重彩,而在于“育人摇篮”的功能是否充分发挥,“智力高地”的角色是否受到认可。有观察人士就提到,从“高质量发展大会”到“创新发展大会”,部分高校的校庆大会的名称之变,背后大有深意。在吸纳、汇集优质资源之余,更关键的命题是,如何盘活和整合,深度融入城市创新链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办学115周年发展大会。图源:“华南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复盘,本就是教育工作的一环。校庆当然不能“办过无痕”“有庆无魂”,若能总结经验、以终为始,把它当作对标先进、提质发展的契机,也不失为一种“言传身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文化人,弦歌不辍。校庆的底色,就该既温馨又接地气,既有其源远流长,也见其永远年轻,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你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讲了许多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