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下称“深圳高研院”)建设工程项目一期施工总承包Ⅰ标段正式启动招标。此举意味着,高研院位于深圳龙华区的永久院区正式启动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过渡院区。
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和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培养了20万余名优秀人才,超过6万名校友服务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2019年1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启动共建深圳高研院,致力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高等研究院,其过渡院区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银星智界二期。
深圳高研院建设以来,一举一动都备受深圳各界关注。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高研院执行院长汤志伟,就各界最为关注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对话,敬请垂注。
—— 1 ——
“三大任务”与“三个打通”
南方+:电子科大与深圳均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两者携手共建高研院,彼此如何融合?
汤志伟:电子科大与深圳、龙华共建深圳高研院,当时确定的就是三大任务:一是打造创新人才的新基地,二是高新技术新源头,三是成果孵化的新引擎,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
这三个任务不是彼此孤立的,我们当时就确定“三个打通”: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通道、打通从工程应用人才到高层次人才的通道、打通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的通道。
深圳高研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设内容。
三大任务与三个打通,本质上就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将高研院建成电子信息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院。
整个过程里面重中之重是人才培养,这是我们的根基。
多年来,电子科大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从材料、芯片、器件、装备到测试的完整的电子信息学科链。但是我们来到深圳办学,深圳的优势是什么,是产业化。
深圳具有最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它和我们的学科链是高度匹配的,所以,我们要在深圳培养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深圳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因此,我们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关键就是推动深度产学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起来。
—— 2 ——
“转身遇见大师,回头碰见企业家”
南方+:那么,我们深度产学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落地的呢?
汤志伟:具体的方式就是我们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就是政府、企业和我们高研院三方共同遴选学生组建特色班,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式是,第一年在高研院上课,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融入企业的案例,由企业的高水平专家来讲授;第二年、三年,学员就会到企业,参与高研院和企业的合作项目,这样培养的学生做项目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培养了五届学生。
我们形成了深度产学研背景下的2+3+6的培养模式。2就是培养两大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是具有科学精神的工程师和具有工程思维的创新者,或者研究者,培养他们具有解决复杂的交叉性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员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项目。
那么怎么培养这两种能力,就是通过政府、企业、高研院3个主体共同多元培养学生。政府来搭台,与我们一同推荐企业遴选企业,因为本地的政府比我们更了解企业,掌握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遴选学生,是由企业说了算。我们高研院推荐同学们报名,配合把关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之类,但什么是最适合企业的学生,企业才有发言权。
同时,我们还和企业共同遴选导师来指导学生,培养过程是三导师制:高研院派一个导师,更多在理论上指导,企业导师更多在技术和实践上;我们还有一个成长导师,就是寻找各个产业领域的优秀企业家来引导同学们。成长导师不定期与同学们聊聊天谈谈未来,分享行业的现状和未来,他来讲更多的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整个产业的生态和发展。
成长导师分享创业经历。
为什么这么考虑?因为我们高研院现在学术方面的人才很多,有53位国家级人才,包括八位海外院士,但学生平常很少见到企业家。我们的理念是“转身遇见大师,回头碰见企业家”,就是让学生不仅仅是沉浸在学术氛围中,也能进入产业,了解产业,对产业、企业家祛魅。
6就是“6个共同举措”:三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遴选培养对象、共同建设实验环境和基地、共同确立创新研究课题、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共同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真正市场需要、国家需要的人。
—— 3 ——
“提前用产业的视角来培养学生”
南方+:院企地三方共建的校企联合培养特色班,企业方怎么遴选?特色班与常规班级有何区别?
汤志伟:我们选择企业是两个标准,第一,前期就与我们电子科大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的企业。第二,就是产业中的链主龙头企业。目前,高研院设置有10个专业方向,但是我们的特色班并非完全按学科专业来定,而是按照社会需要,比如人工智能班、数字能源班、集成电路班、智能制造班。简单地说,一个同学可能是学通信的,也可能学电子或者自动化,但他更喜欢人工智能,那他加入的就是“人工智能+通信”班。这个班不是完全是按专业方向来划分的,是有交叉的。再比如,某个企业说,他希望要5个人,另一家企业说需要10个人,他们的数量都不能单独成班,但是方向基本一致,那就按照这个方向来设置一个班。
校企联合培养特色班培养模式。
再解释一下,特色班的学员都各有专业背景,他们是按照学科招生考上来的,但是我们在设这个特色班时,是根据交叉领域和社会需要来设的。比如,通信专业的班级有30个同学,但“人工智能+通信”的班级可能只需要20个学员,那我就面向全年级所有专业招生,通过后组成一个班级,学员只是一起上课, 而且上课是在高研院和企业两边都有课堂,其实就是提前用产业的视角来培养学生。
—— 4 ——
“我们要带来的是一种发展生态”
南方+:我想问一个比较功利的问题。目前,高研院过渡院区和永久院区都位于龙华,龙华区亦在院区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支持。但高研院的作为其实是面向深圳、面向全国的,龙华区能够得到什么?
汤志伟:首先,我要说,龙华区的产业格局与高研院的专业布局是高度匹配的,龙华区也给予我们非常大的支持,我们日常的各种沟通、联动也非常频密,我们的资源比如我们建设的集成电路产业园也优先选择落在龙华区,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毕业生留在龙华留在深圳。
但是我想说的是,高研院能带来的绝不止这些能直观看到的东西。
金融界流行一个词语“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大概意思是专注于长期投资,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首要目标,而更重视长期回报的项目或投资活动。我们人才培养也是需要耐心的,效果起步缓慢,到后来就会加速演变。
高研院永久院区选址龙华区大浪街道。
我们高研院在龙华、深圳,要带来的是一种发展生态。因为我们已经聚集起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也在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产业界都知道,引进一个院士,就会带来一个团队,然后就会吸引一批企业,再然后形成一个产业,促成一个集群诞生。围绕企业的聚集、产业链的形成,又会带来城市建设、商业环境的完善以及社会消费的释放。这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源头,就是人才,我们已经有了基础。
我们讲“有恒产者有恒心”。目前,高研院还处于过渡阶段,院区有些分散,所以它的各种聚集效应还无法充分释放。等到茜坑永久院区建立起来,我们预计最高将容纳4-6000人。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围绕高研院永久院区,我们会看到人才、企业、产业、城市共同发展裂变,形成一片生机勃勃的崭新的发展生态。
撰文:吴永奎 程德坤
海报: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