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湖镇塘埔村做优“土特产”,超百亩枇杷鼓起村民“钱袋子”丨百千万·“潮”前跑

南方+

11月的潮安北部山区,一片枇杷树郁郁葱葱,淡黄色的小花朵挂在枇杷树枝头。“枇杷是秋冬季开花,花期长达3个月左右,这时候做好施肥等综合管理,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为了来年美味满枝头,归湖镇塘埔村农户悉心管养自家的枇杷树。

归湖镇塘埔村是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对象。近年来,归湖镇塘埔村立足资源优势,开辟特色经济农产品种植新赛道,积极打造高品质“土特产”,推进枇杷产业化发展。目前,塘埔村枇杷种植面积约108亩,涵盖贵妃、早钟(二号)、白沙以及“五一”等多个优质品种,年产量约4000斤,为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收益。

党群合力,枇杷产量逐年攀

如何结合本地资源,让“土特产”变为“致富果”?近年来,在归湖镇党委、政府科学指导下,塘埔村党支部积极作为,深入市场调研,对周边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判。同时,党支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汇聚民智,共同探寻符合本村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论证,最终将发展的目光聚焦于特色经济作物——枇杷。

老农民“田头教学”、党员率先实践、村民学习技术……以党建为引领,塘埔村党支部带领广大村民积极探索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和科学经营模式。在党员干部率先示范下,村民们开始试点种植枇杷果树,并运用所学到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塘埔村的枇杷产量逐年攀升,品质日益提升,村集体经济也因此持续快速增长。

整合资源,选优扩大种植规

在探索性种植枇杷的过程中,塘埔村党支部从多角度出发,在品种选育、资金筹措等方面优化整合资源,为枇杷试点种植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品种选育方面,塘埔村党支部深入调研,细致比对不同枇杷品种的生长特性,紧密结合塘埔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土地资源优势,精心筛选出包括贵妃、早钟(二号)、白沙以及“五一”等最适宜本地种植的一系列优质枇杷品种。

响应“绿美乡村”建设号召,塘埔村以党员干部为引领,在村内发起植绿种树募捐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筹集到3.66万元种植绿化款,其中3万元专门用于枇杷产业发展,购买了600株树苗。这不仅推动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回馈了党员群众。

与此同时,塘埔村还通过以商招商、筑巢招商等方式,推动特色种植产业持续发展。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不断优化村内基础设施及环境,整合塘埔村种植土地资源,吸引企业入驻投资。10月17日,国源公司拨付了10万元作为帮扶对接合作款,专门用于塘埔村购置高品质枇杷树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枇杷产业的整体品质,有力推动了枇杷产业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为其品牌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聚焦特色,打响“塘埔枇杷”品

“我们将聚焦枇杷产业,全力打造特色枇杷种植产业。”归湖镇塘埔村党支部书记林卫介绍,该村将整合利用附近闲置山地、果园地等资源,把枇杷特色种植基地扩大至200亩以上。同时,优化种植品种,选择高产、抗病性强、高价值的枇杷品种。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提升种植人员技术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枇杷的产量和品质。

抢抓创建典型村工作机遇,塘埔村将优化村内道路、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便于枇杷园管理和产品运输。同时,建立必要的仓储设施以及建设枇杷深加工生产线,为枇杷的储存和初加工提供条件,并开发枇杷果汁、果酱、果干等系列产品,充分延长塘埔村枇杷产业链。此外,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开发多样产品等方式,打响“塘埔枇杷”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接下来,塘埔村将把枇杷种植确立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项目,致力于探索与创新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新路径。通过不断深化实践、优化模式,大力推进枇杷产业化发展,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文/图:纪金娜 许源鑫 安宣

编辑 范磊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