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会客厅 | 面对病原体「未知」与「耐药」,叶枫教授谈呼吸系统感染破局之道

钟南山
+订阅

  医学领域中,呼吸科一直是抗击呼吸道感染的一线阵地。然而,自2018年起,新型未知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如2019年底爆发了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与此同时,抗感染药物耐药性问题更为突出,这都对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出更高要求。临床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呼吸科感染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成为一大难题。为此,南山呼吸特邀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叶枫教授,就呼吸科感染相关挑战与策略进行分享,专家观点整理如下。

  南山呼吸

  您在肺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当呼吸科面对未知的病原体感染时,您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叶枫教授:首先我们知道,全新未知的病原体离我们并不遥远,自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了“X”病原体的概念,次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全世界的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了巨大考验。在此之后,WHO连续发布真菌重点关注清单(WHO FPPL)和耐药细菌重点关注清单(WHO BPPL)。大量的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发病率增高与未知病原体的威胁,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诊断技术水平,还需加强跨学科合作,以应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感染。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01

  加强快速诊断和筛查技术的研发

  呼吸科应当与研究机构合作,推动新型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够在早期筛查出未知病原体,减少漏诊和误诊。同时,应大力推广多重病原体检测技术,以提高诊断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02

  开发创新疗法与加强药物管理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广谱抗病毒、抗菌和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力度,特别是针对耐药性病原体。呼吸科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更加谨慎,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以减缓耐药性发展。

  03

  加强全球合作与信息共享

  面对全新病原体,全球范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呼吸科医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网络,共享病例信息、诊治经验和科研进展。同时,应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分析并应对病原体变化。

  04

  增强公共卫生和预防意识

  在临床之外,还应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普及预防新兴传染病的知识,鼓励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传播风险。

  此外,在面对全新未知的病原体感染以及耐药菌的威胁,呼吸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敏锐性,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南山呼吸

  当前病原体耐药形势严峻,国家高度重视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对于推动临床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您有哪些建议?

  叶枫教授从下述六点给出建议:

  01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与规范使用

  一方面通过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分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强处方审核制度,由临床药师参与药物管理,确保抗菌药物按适应症规范用药。此外,需定期培训医务人员,如通过举办抗菌药物管理与耐药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

  02

  精准诊断与药物选择

  推广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提高微生物诊断能力,通过培养、PCR、基因测序等手段快速精准诊断,帮助医生根据病原体做出精准的抗菌药物选择,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

  03

  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与疗程

  1)缩短疗程与优化剂量,遵循“最短有效疗程”和“最适剂量”原则,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2)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根据病情及时评估疗效,避免无效或过度治疗,治疗结束后尽快停药。

  04

  建立全国甚至全球的抗菌药物监测网

  每个医疗机构应有专门的药物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耐药趋势,并将结果反馈给医生。通过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耐药趋势,合理进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05

  鼓励新型抗菌药物和替代治疗的研发

  支持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并探索替代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当前耐药形势。

  06

  加强患者与公众的教育

  1)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科普教育,告知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避免抗生素自行购买和滥用。

  2)强化医患沟通,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标准,消除患者对“抗生素治疗效果更好”的误解。

  南山呼吸

  您是肺部真菌病课题组的核心PI,请您分享课题组成立的初衷,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您对课题组的发展有哪些构思?

  叶枫教授:课题组继承了钟南山院士的“转化医学研究”策略,旨在通过“临床发现问题—基础解答问题—临床应用解决问题”的模式,服务于临床疾病的诊治。其核心研究方向是针对HIV阴性宿主的侵袭性真菌病,研究其早期防治和诊断方法,尤其是推动早期防治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

  目前,课题组主要聚焦于4个方向。

  1)肺部真菌病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应用

  2)真菌病原学诊断技术研发与应用

  3)肺部真菌感染与免疫研究

  4)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与耐药研究。通过肺部真菌病的专属大数据平台,我们阐述了近年来肺部真菌病流行病学的变迁、经典病例的总结、质控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在病原学诊断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我们专注于快速、精准、无创的真菌检测方法学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包括基于CRISPER技术研发新型的烟曲霉检测技术、利用鞘脂代谢物早期快速精准诊断肺真菌病等。

  在肺部真菌感染与免疫研究方面,我们重点探究了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与马尔尼菲篮状杆菌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宿主T细胞、NK细胞功能障碍和鞘脂代谢紊乱在隐球菌病中发病机制的研究。该方向已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最后一个方向是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耐药机制研究:我们旨在通过这一研方向的研究,促进抗真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探索探索真菌耐药的机制,开发新型的抗真菌药物,为遏制耐药菌,提高临床治疗而努力。目前我们验证了大蒜提取物大蒜辣素对烟曲霉以及隐球菌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且基于该耐药平台,我们首次发现了目前耐药最严重的诺卡菌株,并命名为”广州诺卡2020”。

  未来发展的构思

  1.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结合:进一步探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理机制,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2.多学科合作: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多个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推动肺部真菌病研究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计划与国内甚至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临床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促进真菌感染的发展。

  3.新型疗法及药物的开发:除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研究,我们将尝试在真菌免疫治疗领域进行突破,希望通过细胞免疫调节剂,纳米药物等提升真菌感染治疗的水平。此外,我们将继续探索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重点关注耐药性真菌的治疗。

  专家简介

  叶枫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内科副主任

  广州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双聘PI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客座教授

  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委;广州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主委及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委员(第七~十届);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系感染工作委员会及中国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广东省药学会呼吸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

  作为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国自然和省自然科学资金等多项,参与临床研究近30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15 项,其中 10 项获得授权

  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近50篇(累计影响因子≥240),参与7本专著、多篇指南及专家共识的编写

  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及先进个人、羊城好医生、最佳口碑医师、广州市抗击新冠疫情“最美坚守者”等荣誉

  编辑:小智

  排版:小智

  采访专家及校对:叶枫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